一段时间以来,不同身份与代际间如何有效沟通,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现象。甚至时不时也会有一些“专家建议”被青年朋友们“吐槽”,更有甚者抛出了“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论断”。玩“梗”背后,我们不禁要问上一句:这一届年轻人,真的听不进去建议吗?
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比如,越来越多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观点正在青年群体中“畅销”:面对时间焦虑引发的“失控”感,有社会学者建议青年重建生活中的“附近”;面对部分年轻人愈发消极于人际交往,有人类学者鼓励青年“创造新的关系而不要封闭自己”……年轻人的成长绝非不需要建议,“有效沟通”才是其中关键。正视青年的“刚需”,避开“雷点”、解决“痛点”,这才是建设信任、赢得尊重、收获理解的关键所在。
古时,孔子“因材施教”,讲的是先观察学生性格,再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墨子“言必有三表”,发表言论要关乎百姓的实际经验与感受,产生实际效果。2024年毕业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朱锐在毕业典礼上谈及对“内卷”的看法,鼓励学生找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被单一化的欲望裹挟。这番话给予“社会新人”以指导,更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相比长辈的“耳提面命”,这样的建议或许更让人觉得“春风化雨”“语润心田”。
专家建议不是“不香了”,相反,从职业发展到融入社会,从身心健康到婚恋婚育,年轻人更需要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建议。青年们更渴求建议与被建议之间的平等和尊重。这样的建议可能不是搬道理、套公式,它需要“共情”,讲求“有效”。有效的建议,首先要学会如何有效沟通,点燃智慧前,先要读懂人的内心。如果“成长的烦恼”不被正视,抛开实际感受谈指导,就容易走形为“何不食肉糜”的冰冷说教,最终“好心办了坏事”。当然,公共舆论平台也要为这样的“平等对话”搭建桥梁:雷人离谱的建议,不能传播;带有特定语境的建议,不能断章取义。
多一些“设身处地”,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有效沟通”,一句有温度而又有价值的建议,一定会获得青年群体积极的反馈。(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