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住,注意手势,绷脚背。”6月26日18时30分,一堂芭蕾形体课准时在河北省群艺馆舞蹈教室开始。配合着舒缓的音乐,20名学员在老师指导下做完拉伸,认真练习踮脚、踢腿基本功。
隔着一个教室,琴房里传出阵阵钢琴声。推开虚掩的门,王东伟正坐在琴凳上,反复练习双手合奏。过去3个月,从事赛事运营工作的他,每周都会到省群艺馆青年夜校上90分钟的钢琴课。
“去年想报名,摇号一直没摇上,今年终于如愿了。”王东伟笑着说,“我喜欢音乐,小时候没机会学,现在下班过来学学琴,很快乐,也特别充实。”
从2024年“翻新”走红,夜校似乎不再是新鲜事,去夜校给自己“充电”逐渐成为年轻人点亮“夜生活”的热门选择。一年过去,笔者再访省群艺馆,发现青年夜校依然火热。
“我们第三期课程2月份启动,35门课吸引了3300多人报名,最终785人抢到名额。”省群艺馆副馆长张利龙介绍,为了让青年乐享“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新生活,去年6月2日,省群艺馆青年文化夜校开课,第一期他们推出茶艺、摄影、脱口秀等12门课程,报名通道一开启,课程“秒没”。
“我的朋友参加过前两期课程,她推荐我来,说非常有意思,课程还免费。”刘薇薇从事媒体工作,繁忙工作之余,在夜校沉浸式上节吉他课,成为她的解压新方式。而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郭欣玥来说,这里最吸引她的是京剧表演课程。
省群艺馆4楼排练室里,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郭孟然,带着学员复习《穆桂英挂帅》选段。“‘想当年’,这里要脆,要用力。”郭孟然拿着竹板,一字一句纠正学员发音,不时上前调整他们的手势、台步。
“老师非常专业,指导我们也很有耐心,跟着上课是种享受。”以前下班后,郭欣玥喜欢宅在家里做手工、研究汉服,来到夜校,她认识了一群被传统文化“圈粉”的小伙伴,大家结伴学知识、长见识,成为了志趣相投的“夜搭子”。
夜校上课,放下手机,学习成为兴趣驱动下的自我探索,简单纯粹。在河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寇学臣看来,青年夜校持续火热,折射出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大家对舒缓压力、提升技能、拓展社交的多重需求。
“年轻人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就开什么课。今年新增的陶艺、魔术课,就是根据上一期学员反馈加上的。”张利龙告诉笔者,为了精准对接青年需求,今年年初,省群艺馆总结前两期开课经验,通过线上线下调查问卷的方式,捕捉青年群体诉求,调整课程设置,因地制宜、按需成班,为青年成长“充电赋能”。
从非遗手工到艺术学习,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有了有趣的课程,高质量师资同样不可或缺。
自青年夜校开课以来,省群艺馆持续邀请高校教师、网络达人、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参与授课,确保教学质量。张利龙透露,眼下,馆里正筹备建立师资库,他们计划吸纳更多行业大咖、优秀讲师,扩大优质文化资源供给,为青年提供更加多元化、高品质的学习内容,真正让大家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夜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采用‘点单’模式设置课程科目、课时、频次等,实现青年要学什么夜校就教什么的定制服务。”寇学臣说,“青年夜校的火热,是城市和青年共同成长的见证,我们要用好这种形式,盘活更多公共文化资源,让年轻人的夜生活有‘知’有味,让青年夜校成为都市生活的一道文化夜景。”(孙 青 马晓轩)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