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双百元跑鞋走红拼多多后,“北方鞋都”如何破解同质化竞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4:39:00    

2024年春节刚过,正在设计新跑鞋的王智福挑中了一款四五十元的碳板鞋底,让合伙人周文杰大吃一惊。

“鞋底成本四五十,鞋子的成本就接近百元,做出来起码得卖好几百块。”周文杰做了近二十年鞋,仅凭鞋底就能估算鞋价。算完账后,他的第一反应是这次玩得有点高端,老板有点疯狂。

“安新鞋的出货价一般在七八十块钱,现在成本直接就干到了这么多,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接受不了的。”周文杰坦言。

安新,河北中部小县城,号称“北方鞋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新县通过承接天津等地的代加工订单,涌现出一批鞋底、鞋材等原材料企业及代工厂。代加工模式下的安新鞋以产量大、价格低取胜,本地鞋的出厂价至今不过七八十元。长期以来,当地商家一边在持续走低的代工利润中苦撑,一边又被动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淖。

其中就包括王智福。2022年他研发的一款面包鞋成为年度爆款,单价89元日销量过万。2023年下半年,见面包鞋热度不减的王智福决定赌一把,一次性扩产了七万双新鞋。没承想9月开学季一到,标价29元、39元的“同款”跑鞋全网泛滥,导致王智福的订单量仅剩十分之一。

“鞋底、鞋材都买好投入生产了,资金已经抽不回来了。”王智福回忆,这之后他陆续积压了三十万双库存。为了避开竞争,王智福决心研发中高端跑鞋。“前几年我们做了很多便宜的原创鞋,结果被同行以二三十块钱的价格收割,这个局面一定要改变。”

当时的王智福,虽然在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却也是首次尝试百元跑鞋。令他没想到的是,今年2月碳板跑鞋一登陆拼多多就立即动销,首批近两千双鞋在短期内售罄,并带动店铺月销售额突破数百万元。跑鞋热销后,还吸引马拉松爱好者等专业用户下单,并登上微博热搜。

▲一百多元的碳板跑鞋在拼多多热销。

如今的王智福,一边抓紧补货、生产,一边加紧研发羽毛球鞋、乒乓球鞋等新品。紧抓“碳板鞋”的新风口,安新制鞋产业正焕发新的生机。

不走寻常路

在安新县寨里乡杨孟庄村的一间仓库里,密集排列着几十个两人高的货架,近十万双面包鞋堆放其上。王智福指着一只只粉红鞋盒感慨道,“前几年赚的钱都变成货了,还好这两年清掉了一大半。”

时针回拨到2022年。这一年,王智福的原创面包鞋成为直播电商大爆款,首批五千双鞋在几天内售罄。在他的印象里,面包鞋推出一年后工厂仍在返单,产品热度一直延续到2023年下半年。“都是学生在买,日销量最高过万,月销基本十万单,火到这种程度。”

眼见形势大好,王智福决定赌一把,一次性扩产七万双鞋,等到开学季把面包鞋的“火”烧到最旺。没承想9月一到,网上冒出大量29元、39元的“同款”鞋,等到王智福反应过来,鞋铺的销量降到一千单都不到,仓库一下子积压了十万双鞋。

据他观察,这些“同款”鞋在材质上做了手脚。面包鞋原先使用的TPR(热塑性橡胶)鞋底,被同行换成了低质的PVC(聚氯乙烯)鞋底,但成本下降了近九成。“这种鞋底质量很差,用手就能撕开。”

花了一年半时间清掉大半库存鞋后,王智福决心再冒险一次,尝试安新没做过的中高端跑鞋。去年春节刚过,他就让合伙人周文杰选来一批质量好、设计新潮的鞋底,并挑中了一款四五十元的三合一碳板鞋底。

周文杰自2020年起与王智福合作,见证过三十万双鞋积压在仓库的时刻,也理解王智福想“改变局面”的决心。但算出鞋子成本近百元时,他还是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成本都赶上出货价了,在安新没人敢动这个跑鞋。”

相比之下,王智福算的账却不一样。碳板鞋底的弹性和舒适度比常规跑鞋好上不少,且只能从福建采购,采购成本和时间成本都高,一般人不敢碰,因此很难被同行模仿。“如果能一炮打响,这个跑鞋的红利就不会被抢走。”

▲碳板跑鞋在拼多多热销后,王智福计划将老品类全线更新为各类运动鞋。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两人首批定制了近两千双跑鞋。一开始,这款售价299元的新鞋并未在传统电商激起任何水花。在朋友的建议下,今年2月王智福转战拼多多。没承想,跑鞋一上线就产生了动销,日销量迅速达到了三四百双,一到3月首批近两千双鞋就已售罄。

王智福认为,碳板跑鞋能在拼多多迅速走俏,原因在于平台的经营成本低。同样一款跑鞋,在传统电商要卖近三百元,直播电商要卖四五百元,拼多多只卖一百多元。

“拼多多不需要投流,传统电商平台先给你扣掉80元的技术服务费,达人带货佣金更高,以前我们的面包鞋出货价59元他们能卖99元,碳板跑鞋这种产品估计要卖四五百元。”

王智福也庆幸踩中了风口。去年下半年,拼多多推出“新质商家百亿扶持计划”,对具备产品、技术创新能力的新质商品进行全方位扶持。王智福的碳板跑鞋一经推出,就成为平台主推产品。跑鞋在平台售罄后,还有北京消费者驱车奔赴安新县的工厂下单。

在碳板跑鞋的带动下,王智福拼多多店铺的月销售额也迅速突破数百万元。

破局同质化竞争

去年春天,一听说王智福要做碳板跑鞋,合伙人王启航的第一反应也是,“这款鞋到底有没有市场”。

算起来,王启航也是安新县第三代做鞋人。在他的记忆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安新开始流行运动鞋时,爷爷就趁势做起了鞋材厂,随后工厂在父亲手中成了当地龙头企业,只是后来鞋材生意不景气,2020年王启航接手时便创立了鞋厂。

用王启航的话说,在安新做百元的原创鞋是费力不讨好。安新做鞋的常规逻辑是,从市场挑出爆款鞋调整,并在十五天内投产,用价格优势迅速吃到红利。

“你让我花几个月时间开发一个新款,能不能卖其实我心里是没底的,但是调整一个爆款最快七天就能出新品,销量还有保障。”他说,安新鞋的优势是效率高、成本低,一双鞋的出货价能低到四五十元,早些年很受市场欢迎。

周文杰也认同这一点,他曾数次往返晋江、安新。据他了解,一组针车工在晋江每天能做五六百双鞋,但在安新能做八九百双。“安新工人致富欲望强,工作时间更长出货快,这也是厂商愿意把订单交给安新的原因。”

除此之外,安新人工成本也更低。据周文杰统计,晋江、安新针车工人的月收入虽然都达到了万元,但折算工作时长,晋江工人的时薪约为三十六七元,安新工人的时薪只有二十八九元。

出单快、人工成本低,安新制鞋产业背靠这两大优势,在2012年至2017年迎来光辉时刻。数据显示,2017年安新县三台镇有1300多家鞋类企业,从业人员近9万人,年产鞋3.3亿双左右。周文杰估计,那几年仅三台镇的狮子村、张村两个村落,就聚集了三四百家鞋厂,是名副其实的“北方鞋都”。

但“北方鞋都”也有自己的苦恼。晋江鞋子越做越高端,安新鞋在同质化竞争下价格越做越低。“经销商的原话是,‘同样的鞋子晋江卖两三百元我敢拿,安新卖一百元就太贵了’。”当地商家表示。

2020年刚做工厂时,王启航设计的几款五十多元的原创鞋,还卖了十多万双。可两年后他发现五六十元的鞋子已经卖不动了,二三十元的廉价鞋逐渐成了主流。

▲王智福在拼多多迅速做大,也带动安新县一批人就业。

“现在都在竞争,哪里的产品好卖都会‘借鉴’,同质化竞争更厉害。”据王启航观察,少量同行会通过减少工时、降低材质的方式压低鞋子的出货价。

比如,原先鞋底使用的EVA(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材质,被掺杂其他材料后成本能降低一半。此外,通过缩减车间规模也能降低成本。“针车工的工资要一万多块,现在把这个环节外包出去了,20个人的工厂一天也能做三千双鞋,还没有什么管理成本。”

为了避开竞争,两年前王启航转而做起了代加工生意,每双鞋的利润虽不过三五元但稳定。而随着碳板跑鞋在拼多多热销,王启航觉得安新人做鞋的思路也变了。

“碳板跑鞋质量好卖一百多块钱,算是国际大牌的平替,这也是围绕年轻人的需求在做,不是只盯着安新成本低、鞋子便宜这个点做鞋,这对我也是启发。”他说。

成为下一个晋江?

在李艳华的印象里,安新制鞋产业一度有望超过晋江系。

作为当地有名的“鞋二代”,她曾和丈夫将鞋材厂做到百人规模,并在十几年前就引入了十台专业的鞋材机器。“我们去晋江买鞋材材料,对方一听我们有十台机器都惊呆了,说晋江这边有一两台已经很了不起了。”

同样是在十几年前,安新县诞生了十只狼、茂达等制鞋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了打响安新鞋的知名度,不少企业还请来明星代言。“只是大家一直在做百元内的鞋子,价格的天花板没敢捅破,其实胆子应该再大一点,现在来看当时是有机会把安新鞋打出去的。”

随着王智福和他的碳板跑鞋成为美谈,李艳华觉得安新制鞋业正迎来一波新机遇。

4月以来,王智福一边忙着补货、赶制新一批碳板鞋订单,一边忙着布局新品类。他刚定下的计划是,推翻板鞋、面包鞋等老旧品类,全力研发羽毛球鞋、乒乓球鞋等运动鞋产品,首批近两千双新鞋也将在拼多多上架。

“一些买了碳板鞋的拼多多用户也会来问,有没有其他运动鞋,细聊后发现现在打乒乓球、羽毛球的人越来越多,全民健身热嘛,是个大趋势。”

推进新产品的同时,王智福得知平台也升级了对新质商家的扶持力度。4月3日,拼多多发布“千亿扶持”计划,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千亿资源扶持产业带的中小商家,帮助实现新质转型,打造新质品牌。

在王智福看来,这就像一剂强心针。“在安新常规鞋的投入一般就几万元,但是原创跑鞋的前期投入就有三十多万元,成本不低。现在平台加大了扶持力度,说实话我底气也更足了。”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大计划,想在半年内拿下拼多多黑标,登上百亿补贴,打造安新鞋自己的品牌。“品牌是归宿,晋江有安踏、特步这些大品牌,现在平台大力扶持新质品牌,安新鞋也迎来了发展品牌的机遇。”

这也启发了王启航等鞋三代,“类似上百块的运动鞋,我们也有实力做独立研发,市场肯定很大,毕竟王总已经帮我们探过路了,这也是做自主品牌的机会。”

周文杰还记得,十五年前刚来三台时宿舍没有独卫,很不习惯,十年后再来发现小作坊被工厂取代,生活条件提升了一大截。今年他的新发现是,碳板鞋热销后当地人渐渐关注中高端的原创鞋,这让三台制鞋业有了更多里子和底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