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传统节日当中,端午节的叫法是最多的,有端阳节、五月节、天中节等等。多达二十几个名字,堪称是节日别名之最。在这些叫法的背后,端午节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将近两千多年的时间了。它由来的传说有很多,有关端午节的最早传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南方,当时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吴越之壁,有一个把龙作为图腾的族群,百日族,他们生活在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相传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的用于祭祀祖先的节日。
另一个关于端午节源起的说法,在我国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春秋末期的吴国忠臣伍子胥、靳岩、吴王夫差彻底消灭越国,不给越王勾践以残喘至今,水质夫差非但不予采纳,还听信谗言,刺死了伍子胥。因为五月初五是伍子胥的忌辰,后来的人们便在这一天来到江边哀悼和纪念这位忠臣,久而久之就演变为端午节。
就像我国其他的一些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然而今天人们在提到端午节的时候,更多的是把它与一位古代的先贤联系在一起。这位先贤就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屡禁忠言,却反受排挤,眼看国破之难,却无能为力。在绝望与痛苦中,抱石投江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命妇相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屈原这首发自肺腑的千古绝唱,体现了他伟大的胸襟和忠贞气节。
屈原投降后,得知消息的百姓们急忙赶来,争先恐后的划船捞救,却一直未能找到。后来百姓又怕江河里的鱼虾伤害他的身体,纷纷从家里拿来米团投入到江河之中。在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也就由此逐渐发展而来,慢慢的这种习俗形成了端午文化在我国各地流行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