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省《第二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发布,全省48个地名新晋上榜。其中,昆明市的呈贡、安宁、昆阳、皎平渡4个地名在列。至此,昆明市已有8个地名被纳入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包括2024年6月上榜《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昆明、官渡、连然、晋宁4个地名。
中国地名文化遗产是以地名为载体记录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世代传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此次昆明4个地名新晋上榜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哪些重要意义?昆明将如何依托地名文化遗产讲好昆明故事?
地名文化
见证昆明发展变迁
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评审专家黄欣表示,一个地名的名称及其包含的内容,能折射出与该地名对应的历史发展、自然环境及文化演变。
“根据考古部门发掘,在今呈贡区大渔街道办事处三线水龙潭山发现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3万年前,该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出土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昆明人,其遗址被列为昆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公元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蹻率部入滇,在呈贡建立古滇王国,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昆明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处长周小琳说。
如今的呈贡,是“鱼米之乡”“菜花果之乡”“中国花卉第一县”,境内斗南鲜切花交易量和交易额均为亚洲第一;是滇中城市1小时经济圈核心区,是入滇出境的重要通道,素有“省府东南大门”之称;是昆明市级行政中心所在地,昆明市文教中心,12所高校位于呈贡大学城内。
作为古滇文明的发源地,呈贡有魁阁、冰心默庐、张天虚故居等名人故居,是“花灯之乡”“滇戏窝子”“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农民画、板凳龙、瓦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留下“远望滇池一片水,水明山秀是呈贡”的赞誉。
“‘安宁’自南朝齐高帝年间沿用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周小琳说,安宁文物遗迹众多,安宁文庙、王仁求碑、曹溪寺、温泉摩崖石刻群均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全省保存最完整、碑刻数量最多的摩崖石刻群。
在地理文化方面,安宁自然资源丰富,有种类众多的矿产资源、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地方特产,玉龙湾景区、青龙峡景区等知名度高,安宁红梨、安宁弯葱、八街食用玫瑰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此外,安宁人杰地灵,有明代首辅杨一清,“天下第一汤”闻名遐迩,陈钟书、李方英等民族英烈和革命先驱生于斯长于斯,境内分布有彝族、苗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至今仍保存有完整的民族民间风情艺术,还有舞龙舞狮、刻纸技艺、八街凉卷粉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在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前就在昆阳置巨桥万户,昆阳一直是历代昆阳州、县府的治所。位于旧寨村委会石牌村的‘赵氏宅院’是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海莲庵、恢厂文清阁、恢厂三圣宫、昆阳文明坊等古建筑,在册古建筑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有29处。”周小琳介绍,昆阳还有自然遗产梅树村前寒武系界线层剖面,有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个,有郑和之父马哈只墓碑、郑和公园等各类人物或事件纪念地;还有杂糖、卤鸭制作工艺、米线节、花灯和剪纸等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值得一提的还有昆阳老街,南北延伸,全长1000米,宽5米。清光绪年间,昆阳知州苏中廷以“仁、义、礼、智”为序将铺改为街,命名为居仁街、由义街、循礼街、大智街。位于循礼街西廊的昆阳文明坊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200多年来几经沧桑,是晋宁现存的唯一斗拱建筑。
对于近现代重要地名皎平渡,黄欣表示,皎平渡镇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境内的金沙江皎平古渡自古就是由滇入川的咽喉要道。1935年5月,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从皎平渡巧渡天险金沙江,胜利完成伟大的战略转移,实现北上抗日伟大目标。
为纪念长征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历史事件,1976年在皎平渡口修建了红军长征纪念馆和纪念碑。“红军长征是近现代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将与之相关的史迹,譬如地名,纳入文化遗产非常重要。”
周小琳表示,昆明正处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期,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加快,人们的交流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地名文化作为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类社会交流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名文化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去年,昆明、官渡、连然、晋宁4个地名入选《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如何挖掘地名文化价值,彰显昆明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民政等部门重点探索的方向。”周小琳介绍。
去年以来,昆明围绕六条“黄金旅游线路”之一的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制作全国第一本“地名护照”——“昆明地名护照”,以翠湖周边“九巷十三坡”为打卡点,介绍昆明地名历史文化,推出“跟着地名游昆明”系列活动,用脚步感受老街巷的历史脉搏;以昆明市博物馆“照见云南府——影像里的昆明”主题展为蓝本,开展研学活动,通过探寻昆明老地名的前世今生,留住昆明记忆;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联合制作的《故事里的昆明(金碧路、吴井路、南屏街)》地名文化宣传片,获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优秀作品奖;制作了以“龙”字地名为主题的“龙年说龙字地名”电视节目。
位于官渡的老螺蛳湾是很多昆明人无法抹去的时光记忆,它见证了昆明商贾云集的繁华,传颂过勤劳励志的美好。从老螺蛳湾到新螺蛳湾的发展,折射了城市的变迁与崛起。如今,新螺蛳湾在市场外围西侧打造“滇忆465”沉浸式滇越地名主题文化广场,回溯滇越铁路历史,精心复刻一条百年列车线。沉浸式体验地名历史文化场景,步入百年老地名大门,云南地名文化可感可触;从滇越铁路起始站昆明北站沿着米轨一路前行,可以看到官渡粑粑、民生街涮菜等一系列著名地名标志性美食餐厅。昆明通过将地名文化与经济进行结合,不仅赋予了地名新的生命力,也进一步激发文旅经济的发展活力。
晋宁是古滇国的都邑所在、滇文化的发源地、云南青铜文化的中心,西汉时期,云南境内最早设置郡县就从这儿开始。云南省民政厅、云南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地名里的云南》第一期就介绍了昆明晋宁。安宁市也拍摄了《连然》宣传片,大力开展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让地名从书里走出来,把地名文化送进村庄、社区、学校,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基因。
聚焦“六个春城”建设
用好“地名IP+”
“此次,昆明市4个地名再次上榜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昆明市民政等部门将聚焦‘六个春城’建设,传承保护、活化利用好‘地名IP+’,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研究,深度挖掘地名资源,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昆明历史、地名文化,讲好昆明故事。”周小琳表示。
昆明市按照总体规划、合理布局、串珠成链、联动发展思路,调动区级、街道、村(社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坚持试点引路、市场参与,针对市场需求,通过“地名文化+”等方式强化地名文化的特色,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推动地名文化的活化利用。同时,坚持流量聚焦、以点带面,让“地名IP+”将流量变现为效益,通过思维“破圈”、内容“扩圈”、试点“出圈”,强化精准定位,建设一批地名文化特色凸显的地名活化利用品牌,以点带面推动地名工作高质量发展。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哺育了周围大量的市镇,以及一批不同层级的府、州、县治,乃至古滇国的都城、两汉益州郡治、善阐城、鸭赤城等,要坚持以环滇池区域地名文化为依托,打造‘地名文化活化利用圈’。”周小琳说,将发挥昆明市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地名爱好者的作用,通过微视频、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讲好地名故事,加强对西南联大、一二一大街等红色地名的宣传,赓续历史文脉;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在石林、晋宁开展试点,挖掘具有悠久历史、红色基因、衍生价值、民族特色的地名,促进地名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此外,还将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研究,共同编撰《昆明市少数民族语地名录》《昆明市历史地名资料汇编》《昆明地名故事》《昆明地名研究》等书籍,挖掘传承优秀地名文化。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孙潇
责编:毕群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