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月的第一缕风吹皱墨池的春水,
七里香又攀上了红色的砖墙
时光在曦园的古树上,
又悄悄刻下了一圈年轮。
这是春天的第120次造访。
从墨池书院的书卷悠长,
到现代学府的智识璀璨,
从蜀地人文的沃壤,
到科学星火的摇篮。
沉淀在光阴里的琅琅诵读、静夜笔耕,
化作林荫街1号的满园桃李,
在时代的春风中,续写不朽的华章。
1950年,12岁的沈际洪踏入了成都县中(成都七中前身)的大门,成为初六十九班的一员。
迎接这届新生的校长叫刘文范,这位毕业于西北大学的高材生,曾以中学教师的身份在成都从事过多年地下工作。
赴任成都县中校长后,刘文范做了三件大事:集聚了贾仲康、张玉如、曾复儒等一批名师,扩大了校园,并收回了墨池。
墨池的典故,源自蜀中知名学者扬雄。相传他幼年在龙提池边勤奋读书写字,洗笔将池水染黑,池子故而被命名“墨池”。
成都七中(林荫校区)墨池
尽管学校扩大了许多,但刘文范依然觉得还不够。恰逢此时一所当时硬件最好的学校在成都磨子桥建成,经过刘文范多番争取,已经从成都县中更名的成都七中迎来了迁校的机会。
1954年夏天,已经16岁的沈际洪全程参与了学校搬迁。“整个搬迁,全靠老师和学生完成。男生们拉着架架车,从青龙街到磨子桥往返跑,整整十二、三里,全是凹凸不平的碎石路和泥巴路,草鞋穿破了,干脆就直接光脚跑。”
没有一分钱酬劳,但没有一个人觉得累。
新学校全面升级的硬件设施,为师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1956年的秋天,伴随最后一封录取通知送达,沈际洪所在的班,所有同学全部考上大学,遍及清华、北大、川大、电子科大等省内外高校。
这批毕业生中,有一位男生叫张兴栋,在七中读书期间,张兴栋是著名的“费头子”。所有老师和同学都记得他喜欢爬树,“七中的每一棵树,张兴栋都爬过。”
51年后的2007年,这位爱爬树的“费头子”,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更早的1995年,这个班的另一位毕业生叶尚福,同样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班两院士”,多年后,已经成为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的沈际洪忆及这段求学时光,除了感叹七中的老师们教书厉害,更感叹七中自由包容的氛围——
“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才的可能,这是七中‘真教育’的精髓之一。”
几乎和沈际洪在同一年代踏入七中校门的,还有一位学成归来的七中学生解子光。
从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解子光回到成都从教,后被任命为成都七中新一任校长。
四年后,这位素来温和的校长罕见地发了一次火——一位叫王昂生的高三学生,成绩单上9门功课全是满分5分,但因为出身问题,他的操行只有4分。
在那个年代,这1分之差,意味着王昂生只能上一个较差的大学或大专。
解子光十分生气:“像王昂生这样的每门功课满分的学生、成都市的‘三好学生’、七中的学生会主席都得不了5分,还有谁能得?”
他愤然提笔,亲自把原来的4分改成了5分,并加盖了校长印。王昂生后来回忆,“加盖校长印”,也就意味着校长为了学生的前程,赌上了自己的前程。
后来事实的证明,解子光校长赌对了。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王昂生后来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还为中国赢得了世界防灾减灾最高奖——联合国灾害防御奖。
解子光添上的1分,让中国多添了一位杰出科学家。
联合国灾害防御奖的2万元奖金,王昂生拿出1万设立了奖学金。另外1万,他邀请母校七中的老师们去了一趟北京。
那张1958年的八开大小的彩色毕业证书,王昂生一直珍藏,“这是一张决定我一生命运的明证。”
读书6年,当校长26年,解子光的人生中,有32年都是在七中度过。七中的老教师们都记得,老校长一直把七中称为“妈校”,把自己称作“七中的儿子”。
成都七中(林荫校区)校园一角
2003年,成都七中即将迎来百年校庆,时任校长王志坚邀请这位老校长主持七中《百年校志》的编写。
解子光一口答应下来,“当为七中立百年之志!若无《校志》传世,何以面对百年风雨、先贤师长与后来诸君?”
为了这份百年文脉香火的传承,已经81岁的解子光带着编写小组,白天跑档案馆查资料,晚上在台灯下整理写稿,“每一个字都亲自编撰、校对,稿纸摞起来一人多高。”
历时600多天,2005年七中百年校庆之际,多达80万字的百年校志正式完成。此时的解子光,也因为重病入院。
在解子光溘然作别后,后人翻看老校长自己保存的那本百年校志,看到扉页上题写的几行字时,无不泪目——
我这“生命之流”最后一次“默默之奉献”,竟在于此,天意也。
这位七中的儿子、教育的赤子,在“生命之流”的最后之际,几乎是用尽了人生最后的烛光,点亮了墨池之畔百年文脉的星火。
何止是天意,更是因为对七中、对教育爱得深沉。
成都七中(林荫校区)校园一角
同样对七中爱得深沉的,还有一位叫钟光映的校医。
在《百年校志》编撰期间,编写团队一度痛心地发现,学校部分档案疑似被烧毁。“如果资料断了档,百年校史必有缺失。”
就在团队为此痛感惋惜之时,钟光映告诉大家:我们七中的档案,全部都还在。
这是另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七中的档案馆确实一度面临被毁掉的风险。为此,上级领导找到学校,商量档案资料的紧急转运。
当时在学校党支部办公室工作的钟光映主动站出来,“龙泉山那边比较安全,我也熟悉那边的情况。”
趁着夜色,冒着风险,钟光映一个人连夜把七中最为重要的各类档案资料搬出来,并在各方帮助下,秘密护送到了龙泉山上的档案馆。
百年校史因此更加完整。解子光激动地拉住钟光映的手:我们对先贤师长,对后来诸君,都有交代了。
“曾(复儒)物理,贾(仲康)化学,数学要数熊(万丰)三角;语文有个张伯通,英语头把闵震东;张思文,白敦仁,教书很得行!”
这句流传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顺口溜,是当时的七中学生对老师们才华的诚服。
师资强,教书厉害,也是多年来,七中留给外界最大的印象。但只有七中的老师们才知道,这份“教书厉害”的背后,要经受一番怎样的“夹磨”。
在七中,最让很多新老师心惊胆战的,叫全程跟踪听课。
这种形式,可以理解为新老师们平时的每一节课都要被当成公开课来听,因为成都七中对老师的要求,从来就不只是要把展示给外人看的公开课上好,而是要把给学生的每一节课上好。
更严苛的是高三任教资格的“通关文牒”:年轻的新老师们,必须用完整的教学循环证明自己,才有资格站上毕业班的讲台。
多年来,在七中,这种“夹磨”已经被赋予了一种近乎仪式感的重量。每一位新入职的七中老师都会被郑重地告知——
“七中的讲台不是站上去的,是磨出来的。”
名校,名的是什么?
在成都七中看来,名校不应该只是名在历史、名在荣誉、名在成绩,更应该名在胸怀、名在境界、名在责任担当。
多年来,七中教育集团坚持践行“审是迁善,模范群伦”的七中校训,和众多兄弟学校一起携手,担起成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任,为这座城市的今天和明天承担起七中人的应尽职责。
2010年9月,成都七中的新校区在城南富华北路落成开校。迄今为止,成都七中教育集团已经有了26所学校、32个校区,“七系”成为城市教育生态的一支重要力量。
成都七中(高新校区)校园一角
墨池的新脉,不只在蓉城流淌,也通过互联网技术,在云端奔涌。
今年是成都七中开办网校的第24个年头。现在,每天有来自四川、甘肃、广西、新疆等13个省市区,371所教育薄弱地区中学的近10万名学生,与七中学生同上一堂课,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每天全国各地近9000名教师与成都七中的教师一起协作教学。
这些远在百里千里之外的七中网校学生,虽然从来没有穿过七中校服、没有领过七中毕业证,但在心里,他们早就把自己当成了成都七中的一名毕业生——
“是七中网校用爱跨越山海,让远方的陌生孩子,拥有了更多成长的可能性。”
2020年,成都七中校友联络办收到了一包七中校友捐赠的物品,总共有5样东西:一本烈士证明书、一副领章帽徽、一张黑白的全家合照、一本泛黄的七中学生证和一枚成都七中校徽。
这些物品的主人,叫孙剑明,是成都七中高68届2班的一位校友。1968年3月,孙剑明响应国家号召,参军成为成昆铁路上的一名铁道兵。
当外国专家断言中国西南是“铁路禁区”时,孙剑明和30万建设者用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刻下1096公里的回答。
1970年4月17日,塌方的巨石将孙剑明21岁的青春永远封存在了金沙江畔的隧道深处。
噩耗传回成都,孙剑明的父母悲痛欲绝,但两位老人还没来得及擦去泪水,却强忍着悲痛说了一句话:“当兵就要有牺牲的准备,剑明没有做完的事情,其他兄弟接着做。”
孙家父母让孙剑明的两个哥哥也参了军,还是当铁道兵,还是孙剑明生前的连队,还是修成昆路。
孙家三兄弟,全部是成都七中的学生。面对时代和国家的需要,兄弟三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踏上了同一条路。
有的路是自己选择的,有的路是师长铺就的。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也是成都七中的毕业生。很多人可能会有些意外,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七中读书时,最头疼的是数学,数学成绩甚至排过全班倒数。
但让李稻葵感到幸运的是,自己遇到了一个“称得上伟大”的数学老师。正是这位老师对李稻葵不嫌弃、不放弃,李稻葵最终实现了自我。
科技独角兽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是成都七中1996届的校友。
早在读小学的时候,王小川对计算机就展现出浓厚兴趣和惊人天赋,但在那个年代,很多学校的老师对计算机都谈不上了解,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引领。
但在王小川进入成都七中后,同为计算机爱好者的数学老师谢晋超,也注意到了这个计算机天赋突出的学生。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隔出一半做独立机房,让王小川等种子选手随时上机,而且“想上多久上多久”。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样的待遇不只是需要投入,更需要超前的眼光。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谢晋超的眼光不但超前,而且完全正确。进入成都七中后,王小川很快就拿到了信息奥赛全国一等奖并入选国家队。1996年,18岁的王小川代表中国参加第8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摘金。
后来,在各种场合回忆自己的计算机启蒙之路时,王小川都会重温在谢晋超办公室那半间机房里度过的七中岁月。
成都七中(林荫校区)校园一角
今天的成都七中,
在七中老师的引航下,
一代代学生还在不断出发,
走向更远的远方。
虽然时代不同,职业不同,
选择的道路也不同。
但是,
不管七里香长廊下长大的少年走在哪条路上,
凌云向上
是七中人青春道路上永恒的坐标,
是七中人永远不变的精神长相,
更是七中教育薪火永续的价值坐标。
这份凌云,
是李荫远、陈家镛、唐明述、蒲富恪等院士校友
在学术领域的奠基开拓;
是何多苓、阿鲲、刘恋、吕玲珑、田羽生等校友
在艺术文化领域一次次摸高;
是李飞飞、田奇、陈睿、王小川、杨璐菡、周涛、李英睿、虞南方等校友
在科技前沿不懈的创新突破……
这份向上,
是汇成七中校友墙璀璨星图的灼灼之光,
也是七中人对“何以七中,七中何为”的铿锵作答。
成都七中,
120周岁快乐!
红星新闻记者 张瑾 杜一兰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