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许久再次见到应美凤,她仍是与上一次类似的风格,一身明亮的运动服,热情开朗又中气十足的声音,摆满奖杯和荣誉的办公室,桌上摆满了与木兰拳有关的资料和笔记。“和木兰拳打了这么长时间的交道,早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她说,趁着还有精力,总想为这项运动的发展再做一点事。
年轻时的应美凤在工厂做着技术工作,后被调往安徽黄山,陌生的环境让她难以适应,身体抱恙,从小就喜欢体育的她,决定每天早晨锻炼,她说:“当时就是想让身体快些好起来,提高抵抗力,又不会太累(的方式),就选择了太极拳。”坚持锻炼了一段时间,应美凤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也领悟到了太极的精髓,这让她有了创新的想法。“我读书的时候参加过体操队,就尝试着把更多形体动作和音乐,加入到太极拳的套路中,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招式。”这便是木兰拳的雏形。
应美凤 记者 张龙 摄
应美凤自成一派的锻炼方式,很快引起了周围朋友尤其是女性朋友的注意,那段时间,每当她的身影出现在静安公园,都会引发关注。“朋友们想学,我就带着她们一起练。”应美凤说,她们这代人很崇拜花木兰,都希望能像她一样勇敢坚强,“当时我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念头,我们的拳法就叫‘木兰拳’,要通过锻炼,让更多女同志学习‘木兰精神’,在身体、心理和生活态度上都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不被挫折打倒。”1988年,上海市木兰拳协会挂牌成立,当了10年“游击队”的应美凤,终于成了“正规军”。
“最早一套木兰拳表演的时间是7分钟,对于体育比赛而言,这显然有点长。”应美凤知道,木兰拳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有属于自己的“官方套路”和赛事,于是,她开始修改动作,重新编排套路,先是把时长缩减到4分钟,之后在此基础上又缩减了1分钟。应美凤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木兰拳不仅有了被体育总局认可的、统一的基础套路,更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国际邀请赛。2008年5月23日,北京奥运会火炬在上海传递的那一天,应美凤作为第193号火炬手,在东方体育中心与奥运圣火一同行进了200米。
虽然参与木兰拳运动的群体以老年人为主,但他们传播这项运动的方式却十分“潮流”。几年前,应美凤和伙伴开始将过往的套路和表演片段搬到线上,让更多人能够居家锻炼。在应美凤的朋友圈里,发布了不少相关视频,将木兰拳的精神和参与健身的热情展示出来,吸引更多人加入并传承下去。
原标题:《申动·运动家丨木兰起“武”花正香》
栏目编辑:沈毓烨 题图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 摄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陆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