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16日电 (欧阳易佳)5月16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5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程》包含110项指标,关注人民群众实际感受,将城市安全韧性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人民城市建设。
新版《规程》有何调整,有哪些方面的考虑?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李亮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城市工作、国土空间治理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需要及时对标对表,对《规程》作一次全面修订。“我们在新版《规程》中抓住‘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要求,重点围绕提高城市的宜居性、韧性和智慧水平,调整完善了评估指标和评估重点;加强了‘人口集聚’‘空间集约’‘城乡融合’‘对外联通’等方面的评估内容,设置了‘都市圈1小时人口覆盖率’等具体指标,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
“增强国土空间规划的适应性,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激发城市活力,推动人民城市建设,是规划体检评估工作的重要使命。”李亮介绍,要从近年的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中举一反三,增设“蓄滞洪区和城镇开发边界重叠面积”指标,引导城镇科学布局,减少灾害损失;增设“城区范围及周边20公里农用地面积”指标,引导在城市近郊加强“米袋子”“菜篮子”等基地建设,提高极端条件下粮食自给能力;增设“水源地数量”指标,推动城市实现多水源保障,提升对水源污染事故的应对能力。
“我们还专门增加了老旧燃气管网改造进度及管道安全距离控制、电动自行车停车场所空间保障、建筑垃圾处置场地设施空间保障等监测评估内容,着力从源头上减少安全隐患。”李亮说。
李亮介绍,加强了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引导。比如,强化了对空间矛盾冲突的及时识别,指导各城市定期监测各类自然资源空间布局、“三区三线”实施、规划传导衔接等方面的矛盾冲突情形。有针对性地完善规划及管理政策,既牢牢守住底线,也保证规划的合理优化空间,统筹好保护与发展。
“我们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李亮说,把“15分钟社区生活圈”评估提级为各城市的必选动作,分项对中小学、养老设施、文体设施、卫生服务设施、菜市场(生鲜超市)和足球场地等步行5分钟或15分钟覆盖情况。对通勤时间、人均公园绿地、自然文化遗产数量等开展定期体检评估,引导城市及时补齐短板,促进各类设施供给充分、布局优化,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李亮表示,自然资源部进一步强调数字化、智慧化方法运用,在《规程》内容上全面加强数字化工作要求,并专门开发一个数字化工具,供有需要的地方选用。另外,精减指标总数,并明确由部里统一提供六成的指标数据,地方只需填报四成的指标,着力解决填报任务重,数据获取难、协调难、口径不统一等问题。
“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运用和指标填报方式优化,达到‘既做好工作,又给基层减负’的效果。”李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