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千 通讯员 陈瀛
今年三伏天仅30天,为近十年罕见的“短伏年”。面对持续湿热交加的天气,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中山医院院长林咸明指出:“今年三伏虽短,但湿热交织更甚,人体阳气升发窗口期压缩,冬病夏治调养需紧扣‘抢时间、重祛湿、护阳气’三大原则,个性化辨证施治。”
短伏湿热夹击,寒邪更易侵袭
“30天的浓缩三伏,意味着人体需在更短时间内完成阳气升发与固护。”该院针灸科主任韩德雄解释道,“湿热交加易耗气伤津,导致乏力、头晕等症状。若调养不当,湿邪滞留体内,可能埋下冬季咳喘、关节疼痛等病根。”他特别提醒,慢性病患者需密集干预,以防湿热内蕴成疾。
针灸科主任中医师周传龙补充道:“阳虚体质者(常年怕冷、四肢不温),痰湿/湿热体质者(舌苔厚腻、易疲乏),慢性呼吸疾病患者(哮喘、老慢支等),以及心脑血管病患者(易因湿热诱发不适)等四类人群在短伏年需格外注意。
他也给出了一些日常调养建议:饮食上,饮食多选薏米、赤小豆等化湿食材,在室内避免长时间空调直吹颈背,午时(11点-13点)可以小憩20分钟以养心气。
艾灸热度攀升,“隔日灸”集中祛邪
距离正式入伏尚有数日,记者在浙江省中山医院各个相关科室看到,市民们“冬病夏治”的热情已然高涨。
诊室内艾烟氤氲,草药香气弥漫,治疗床上躺着不少前来接受艾灸治疗的“老粉丝”。有头发花白的退休老人,也有利用休息时间赶来的年轻人,白大褂们穿梭其间,忙碌而有序。
“虽然三伏天还没正式到,最近来预约和接受艾灸调理的市民已经明显增多。”韩德雄表示,这股提前到来的“艾灸热”,也是大家对“冬病夏治”理念的认可和实践。
周传龙介绍,艾灸主要适用于阳虚寒湿体质人群,例如常年怕冷、关节冷痛者;脾胃虚寒导致反复腹泻、食欲不振者;以及肺气虚弱、容易感冒的人群。而阴虚火旺、有实热证或皮肤有严重问题的人群就不适合使用了。
医院供图
针对今年特殊气候,韩德雄建议在艾灸频率上可做调整:“传统艾灸是每伏灸3次,今年可考虑调整为隔日1次,连续进行约15次艾灸,意在通过高频率集中祛邪扶正,弥补短伏的时间劣势。”
他也郑重提醒:“施灸前必须经专业中医师辨证,制定个性化方案,盲目操作可能适得其反。”
中学教师杨阿姨(化名)是针灸科冬病夏治的“老粉丝”。她患类风湿关节炎20余年,通过连年针药结合个性化治疗,近期复查类风湿三项、血沉等指标均正常,关节肿痛显著减轻。“现在工作生活完全不受影响”,杨阿姨笑着表示,“夏天抓住黄金时期坚持下去,冬天才能自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