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年轻的深圳对养老很上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08:16:00    

近日,在深圳市南山沙河街道光华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迎来了一批爬楼“神器”,让住在楼梯房里脚不便的老年人实现“上下楼自由”,深受社区居民喜爱。

依托科技手段破解老年人上下楼难题,这是南山区今年推出的试点服务。除了电动爬楼机,外骨骼机器人、AI对话盒子等科技助老“神器”也陆续“上岗”。

▲居民使用外骨骼机器人爬楼梯。 深圳晚报记者 谢启宗 摄

实地探访

2~3分钟就能爬一层楼

深晚记者来到光华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地探访这款“神器”。在服务大厅里,记者见到这款电动爬楼机。据介绍,该设备由深圳一科技企业研发生产,外观类似电动轮椅,底部的履带式设计,能在台阶之间平稳过渡,不爬楼时可当电动轮椅使用。

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深晚记者,老人系好安全带后,在工作人员的辅助下就可轻松上下楼,爬一层楼大概2到3分钟。“用了电动爬楼机后,上下楼方便多了,也省力。一开始会有点紧张,但是机器很平稳,前后还各有人协助,安全感十足。”家住沙河街道光华街社区的周女士高兴地说道。年过7旬的她还是一名社区义工,在她的“吆喝”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体验队伍。

据悉,在2024年全市开展智能居家适老化消费提升专项活动中,电动轮椅爬楼机器人已列入产品清单,供市民选购。目前在电动轮椅的基础上,产品已升级迭代,推出了全地形无障碍爬楼机,用户可自主操作进行上下楼。

该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辖区近半是老旧小区楼梯房,且居住老年人群体多,电动爬楼机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巨大便利。“以前需要四个人把一个轮椅抬上楼,现在1~2人就能辅助完成,整个过程轻松很多。”

目前光华街社区有2台电动爬楼机,居民如有需要可联系工作站登记借用,工作人员会协助指导使用。此外,社区也会收集辖区居民使用设备的意见建议,及时向厂家反馈。

神器多多

外骨骼机器人同步“上岗”

不止电动爬楼机,由南山本土企业肯綮科技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也同步“上岗”。住在光华街小区的黄阿姨腿脚不便,上下楼梯比较吃力。在戴上外骨骼机器人后,黄阿姨直呼有“飞一般的感觉”,她高兴地表示,以后爬楼梯或者登高戴上它就不愁了。

在社区工作人员协助下,深晚记者试用了这款设备,行走起来感觉很轻松,步伐轻盈自如。多数使用者反馈,在设备辅助下,老人家不使用拐杖也能直立行走;有群众反馈“像AI一样具有学习能力,走着走着会跟着自己节奏调节”。

科技助老

提升老年群体生活品质

南山区民政局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发挥南山区科技创新的优势,打造科技助老的应用场景,以此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提升老年人群体的生活品质。

目前,南山区已选定南头街道马家龙社区、南山街道风华社区、沙河街道光华社区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引进爬楼机、外骨骼机器人、AI对话盒子等适老化智能设备,进老旧小区供体验试用。自3月试点以来,已累计帮助了上百位老人。

南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科技助老服务的推出,对适老化便民设施建设具有示范意义,通过技术创新精准破除老年人“数字鸿沟”,推动公共服务体系智慧化升级,以多元协同治理模式为老龄化社会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专家指出,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是系统工程,这类适老设备的引入,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科技+适老”的跨界思路。

深圳市养老服务发展促进会会长倪赤丹表示,为老旧社区配备定制化设备,对有出行需求的老年人建档立卡,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出家门,走进社会。

科技发力

打通养老供需“堵点”

电动爬楼机、外骨骼机人等科技助老产品,是深圳这座“最年轻的超大城市”致力于建设“最宜老城市”的缩影。

深圳将智慧养老、康复辅具产业列入“20+8”产业集群的大健康重点细分领域推动发展,落实51条涵盖用地、规划建设、税费优惠等扶持政策,不仅吸引大批社会资本投资养老,还推动各领域企业向“银发经济”领域延伸,引导其他行业跨界赋能养老服务业。

截至目前,深圳全市涉老企业数量达到8889家,其中既有一批龙头企业,也有大量科创新兴力量,共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覆盖信息技术、高性能材料、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各个领域。

如今,遍布全市的“养老场景革命”,充分激活了市场资源,打通了养老供需“堵点”——70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160家社区长者服务站、266家长者饭堂及助餐点……深圳通过开放场景,让整个城市成为养老科技的试验田。

从不断推陈出新的智能适老产品,到遍布全市的“场景革命”,从全产业链条,到统一标准体系……面向“老有颐养”目标的这座“创新之城”,正在为中国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深圳智慧”。

深圳晚报记者 谢启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