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公布了一季度使用外资数据。整体看,“一升一降”:前三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增长了——12603家,同比增长4.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了——2692.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8%。
理解数据背后的逻辑,须先洞悉当下的大形势。
乱——这几个月,美国滥施关税,尤其针对中国加征畸高关税,搅乱全球经济,制造不确定性,一些外资选择观望;
稳——中方明确表态,“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利用外资的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为世界带来宝贵的确定性。
来之不易的三大亮点
从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看,虽然下降了,但降幅收窄——相比1-2月,降幅收窄9.6个百分点。而且3月份表现亮眼,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3.2%。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孝松认为,在充满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下,降幅出现收窄,十分不易。这背后是外资用真金白银表达对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心和长期承诺。值得一提的是,3月数据增长,代表着吸收外资向好的趋势逐渐明朗。
华南美国商会2025年报告显示,尽管54%受访企业表示受到美国贸易关税的负面影响,但58%的受访外资企业和45%的美资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首选或前三投资目的地。这印证了市场主体选择的理性与坚定。
从引资结构看,向“新”而行、“科技分量”十足。电子商务服务业、生物药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等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00.5%、63.8%、42.5%。
一季度,华晨宝马沈阳第三工厂项目、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安意法半导体8英寸碳化硅外延芯片项目等相继投产……外资对高端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投入,印证了数据所显示的:引资正在提质升级。
与此同时,引资来源地也更加多元化。一季度,东盟、欧盟对华投资分别增长56.2%、11.7%,瑞士、英国等投资增幅超60%(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从传统上吸引欧美等发达国家投资,到如今扩容“引资朋友圈”,中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挑战时韧性更足、底气更强。
欣欣向荣的三种趋势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季度,从大街小巷的咖啡店,到遍布各地的生产线、研发中心,再到偏远山区的清洁能源项目,都有外资深耕中国的忙碌景象。
对于外资来说,进入2025年,一个明显感受到的趋势就是深耕中国的“领域”更丰富了。这在服务业表现得尤为明显。
今年2月,首批13家外资企业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试点批复,其中包括西门子等知名跨国企业。西门子首席执行官博乐仁说,“这加速了我们在中国的发展,获得试点批复意味着客户不仅能在西门子自有的开放式数字商业平台上获取商品信息,还能在上面直接交易、购买”。
4月18日,商务部印发《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155项试点任务,涉及到的领域“五花八门”:在电信领域,取消相关业务外资股比限制;在医疗领域,支持外籍医生开设诊所;在商贸文旅领域,允许外商投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海阔凭鱼跃”,只要想干肯干,外企在中国发挥的空间肯定更大。
还有一个显著趋势——越来越多的外资把研发中心设在中国,把首发、首测安排在中国。“这里日新月异”“活力、规模和技术创新,都是独一无二的”——谈到中国,很多外资高管乐于用一个“新”字来形容。
法国药企赛诺菲首席执行官韩保罗说,公司持续加大在华研发投入,建立了从早期研发到临床开发的成熟体系,并先后建立四大研发中心。目前,中国分公司参与了公司90%以上的全球同步开发项目。
今年以来,法国企业法雷奥在武汉建成全球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车灯产线;阿斯利康宣布计划投资25亿美元在北京建设其全球第六大研发中心;美敦力在华设立的首个数字化服务创新基地正式落户北京……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佳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逐渐放宽外资股比限制,外企的投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就在前几天,英国消费健康企业赫力昂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决定收购合资伙伴手中的中美史克12%股权,从而实现对中美史克的全资控股。
“40年前,我们做出了合资的决定;40年后,基于对中国市场长期向好的评估,我们决定再次增资。”赫力昂(中国)副总裁傅悦称,中国市场在公司的全球布局中具有战略性地位,是“必赢”市场,值得深耕细作、久久为功。
坚定深耕的三个理由
上周,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总裁兼CEO黄仁勋到访中国,这是他三个月内第二次来华。对于英伟达来说,一季度的日子并不好过——股价累计下跌近25%。就在黄仁勋来中国前,美国政府宣布无限期管制英伟达对华出口的H20芯片。而在与中方高层会面时,黄仁勋明确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前景,愿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资本是理性的,也是逐利的。外资首先看中的正是投资中国的高收益率。近年来,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位居全球前列。华南美国商会发布调查报告认为,受访企业普遍表示在中国能够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近九成美资企业在华盈利。
高回报背后,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消费升级带来的巨大机遇。除了传统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外,中国的服务性消费正在快速增长。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占比约为46%,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增长空间。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指出,中国是全球跨国公司实现增长的稳定器,跨国企业不能错失潜在的大规模市场份额。
技术创新,是外资深耕中国市场的核心驱动力。当前,中国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总体规模接近2000万人,与G7国家同类人才数量的总和相当……
德国凯士比北亚区域执行总裁贺钧说,作为全球领先的工业阀门和泵制造商之一,他们受益于中国市场的创新优势,在中国部署的多个工厂实现了零部件的本地化采购和生产,形成集生产、研发、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并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一季度,中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突破不断,令世界惊叹。从“世界工厂”到“创新策源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正为外企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则对外资形成强大“磁吸力”。近年来,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从最早的190项缩减到现在的全国版29项和自贸试验区版27项,制造业领域已实现“清零”。一季度,《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出台,为外资在华发展构筑更坚实的制度支撑。
负面清单在“做减法”,政府服务在“做加法”。以商务部为例,今年一季度,通过调研座谈、上门走访、外资企业圆桌会及 “投资中国” 系列活动等多维举措,构建起常态化政企沟通桥梁。截至目前,已累计推动解决外资企业反映的 50 多项实际困难,让政策温度转化为外资在华发展的切实获得感。
在不确定中锚定确定,于开放中共创未来。一季度外资数据开了个好头,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欢迎全球资本。也期待更多外资跨越山海,深耕这片 “投资兴业的热土”。时间会证明,“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为的投资目的地”。
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
监制丨盛玉红
制片人丨梁馨文
撰稿丨梁馨文 葛石陌 吴倩
制作丨王宝珠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