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民艺评|朱光:中国民乐创新发展的两个方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09:35:00    

“东方既白”四个字出现在天幕上,五束聚光灯打在身穿粉青色袍子的五位笙演奏员身上,中间的赵臻以托塔李天王的姿势托着笙。前奏毕,他们吹起笙,听起来的节奏、气质与民族传统曲目迥异——盯着舞台的瞬间,猛然发现笙的结构与管风琴颇相似,笙音创造的意境有一种在穹顶下被光芒沐浴的庄严与空灵。想起中国元朝,由蒙古骑兵开辟的中西文化交流通道,使得管风琴传入了中国宫廷,曾被称为“兴隆笙”——笙确实与管风琴有着血缘关系,而AI创作的《东方既白》,把人类命运共同的和鸣,凸显得更为鲜明……

全国首台由AI作曲、编曲的民乐音乐会《零·壹|中国色》,作为上海民族乐团参加“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的第一台作品,前晚在上海音乐厅上演。昨晚,民乐团参加的“时代交响”的第二台音乐会《国乐咏中华》也在此首演。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音乐家协会承办的“时代交响——全国优秀乐团邀请展演”中,上海民族乐团的这两台音乐会,成为民乐交响的“序幕”。

这两台民乐音乐会的方向、风格并不一致,但都是在根植于中国传统民乐要素、再现中华文化视觉审美的基础上,与世界对话。只是《零·壹|中国色》在提炼出中国传统审美要素的同时,挖掘出中国传统音乐与世界对话的历史根脉,以科技赋能的方式创作。而《国乐咏中华》则是在复原中国传统礼乐规制的文脉传承,延续民乐在礼仪、礼教等文化生活里的跃动,以音符勾勒何以中国。简言之,《零·壹|中国色》让人看到当代中国艺术家如何创新呈现中国传统视听美学;《国乐咏中华》则能让人看到当代中国艺术家如何回望古代中国的黄钟大吕。

中国民乐本身就在历史长河中流变。二胡、琵琶、扬琴、唢呐等乐器的“源头”来自丝绸之路;而古筝也成为朝鲜半岛流行的伽倻琴的“源头”……乐器的形状、演奏方式的变化,按考古学的说法,可以“以物证史”。这也就能证明为何《零·壹|中国色》的开场,笙音在AI曲库拥有更多西方音乐素材的前提下,会演绎出管风琴的气质。而这样的艺术作品,又会激发观众回望文化与历史。

当《菡萏》响起时,台上的5位弹奏大阮和中阮的女生,是像弹吉他一般,给阮加了背带演奏的。菡萏,意为荷花。5位身着粉色衣裙的女生演绎的曲目,初听起来有几分像夏威夷吉他。阮,得名于其发明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阮,也被称为“东方吉他”。这支曲目,视觉上兼具少女的端庄与灵动;听觉上兼容东方与西方的气息。像这样的曲目,仿佛可以贯通中西、折叠时空。《娇红》不仅仅是古筝女演奏员身上的衣色,也是古筝与电吉他“两股乐音激流的对撞”——一个是中国传统弦乐,一个是西方电音弦乐,冲击的是观众的心弦,超乎想象的肯定是古筝的激越,娇而烈!唢呐与电吉他、架子鼓等西方乐器的合奏,在《茶色》中直接推向摇滚!而《轻紫》里的二胡竟然能演绎出爵士乐的节奏与风情。《玄天》中,一身黑衣红鞋的中国鼓手,直接把排山倒海的音浪推到观众的椅背……而所有曲目的名称,都出自古诗词中提及的色泽。这台音乐会听得、看得人仿佛身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核心——事实上,这样的地方只可能存在于剧场或音乐厅……

与《零·壹|中国色》不同,《国乐咏中华》整台演出都有编钟、中国鼓作为礼乐“标配”伫立台上。它们前面,就是几乎全建制的民乐团——就好比交响乐团的演奏方式一样。首章《大春秋》,就以先秦乐器开场。编钟、鼓,定下了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基调。“礼兴乐盛”的意思就是当礼仪兴盛之际,音乐也会繁荣昌盛。音乐是礼仪的象征。此时的音乐也相对肃穆,呈现出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盛况。

第二章《醉山水》则潜入山水意境,展现“青山绿水育风骨”的东方美学。第三章《纳百川》生动展现民族音乐的多元共生,通过伽倻琴、萨塔尔、彝族四弦琴等代表性民族乐器的创新组合,构建出民族大团结、风格音乐汇的图景。

第四章《天行健》则以竹笛的清越空灵,二胡的浑厚,琵琶的刚柔并济,互相交织。末章《咏中华》,山河为卷,音声为墨,众器齐鸣间,“和而不同”的乐章浩荡升腾,咏叹中华精神家园的永恒。

这场音乐会,是小学课本上对中国的形容词的音乐具象化,如“江山如画”“地大物博”“礼仪之邦”“百家争鸣”“56个民族56朵花”……中华民族乐器是中华文明承载音乐之形器,中华民族音乐是中华文明奔腾流淌的情感长河。浸入《国乐咏中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原标题:《新民艺评|朱光:中国民乐创新发展的两个方向》

栏目编辑:李纬 文字编辑:江妍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朱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