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彩虹故乡”发展转型的共富启示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02:54:00    
航拍班彦村,家家屋顶有光伏。国网海东供电公司供图
摊开冷却八眉猪肉脯。
培训人员学习。本报记者 李庆玲 摄

本报记者 李庆玲 牛玉娇 刘娟娟

在祁连山南麓与湟水河相拥之处,一条“彩虹”宛如天边垂落的七彩锦缎,熠熠生辉——土族盘绣与文旅产业携手共舞,高原菜篮子跃动智慧农业脉搏,青稞酒香美名传遍九州,土特产与数字浪潮经纬交织,“云”端出海……

享有“彩虹的故乡”之美誉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这片土地正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惊艳对话——“七彩农业”绘就产业调色盘,非遗工坊变身创意孵化器,康养旅游与数字生态交织生长,三产融合的齿轮在这里高速运转,催生出县域经济的N种可能,也见证着土乡儿女心怀感恩,团结奋进,共同书写城乡共生共荣的传奇新章。

班彦模式——从“山顶村”到“零碳村”,一场跨越九年的城乡融合实践

河湟谷地的春风一次次拂过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这是一个让习近平总书记深切牵挂的土族村落。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来到班彦村,彼时班彦村2个社的村民刚从山上搬下来,村子正在建设中。九年时光匆匆而过,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言犹在耳:“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后,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

如今,班彦村不仅实现了整村脱贫,更以“零碳乡村”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4月9日下午,记者再次走进班彦村,目光所及,屋顶、路边、山坡上处处可见蓝色光伏板,春日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太阳能路灯从村头一直连到山脚下,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在村道上往来穿梭;村委会旁边,零碳综合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中的“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格外吸引眼球……

站在停车场内,记者与国网互助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包启东交谈时,他难掩欣喜地说道:“这两天停车场充电桩设备手续已经办理完成,以后不仅能解决村里人和游客车辆充电的难题,还能为村集体增加一份收入。”

所以,可别小瞧了这些光伏板,它们能为村子带来大变化。村里的讲解员李生宝深有体会:“有了光伏发电后,家家户户年年有收益,用上了干净、安全、绿色的电热炕和光伏发电,烹饪、清洁取暖及交通出行均实现了零碳排放。”

在班彦村,通过建设0.4千伏并网的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小型生物质电厂以及“源网荷储”配电网一体化智慧能源管控平台项目,构建以台区为单位“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的并网型微网,打造了全时段电能绿色供应的村级新型电力系统。

班彦村不仅是全省首个整村并网型微电网系,更是青海首个碳中和达标“零碳乡村”。

为何是班彦?

在2023年,经过北京绿色交易所认证,班彦村碳汇吸收量超越生产生活碳排放总量,真正实现了生产生活“零碳排放”。

数据显示,2024年班彦村全村使用绿电79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97吨、给地球种下258吨的“减碳林”。这种“台区自治”的微电网模式,不仅降低用电成本27%,更形成每年约16万元的碳交易收入。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班彦模式仍面临三大挑战: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完善、碳汇交易市场对接的通畅以及乡村运营人才结构性的短缺等,为此,互助县相关专业人士建议:应通过能源革命重塑乡村价值基底,以产业生态圈构建城乡要素对流通道,用制度创新激活农村沉睡资源。

追寻班彦村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从分布式光伏板到非遗工坊,从碳汇账户到数字治理平台,班彦村的每个创新都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坚冰。

变则通,通则久,传统在不断升级——当月光漫过智慧能源管控平台的大屏,数字跳动着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八大传统产业正裂变成农体文旅商五业融合的生态圈,红色研学基地将推出六大主题课程……这个“零碳乡村”,仿佛每个光伏板都在讲述城乡融合的故事,每寸土地都在谱写共同富裕的乐章。

牢记嘱托,从脱贫攻坚的“班彦样本”到乡村振兴的“绿色样板”,这座高原村落正如其屋顶的光伏矩阵,持续释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能量。在这里,每一度绿电都在为幸福生活充电,每次产业升级都在续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七彩农业”——冷凉气候孕育火热农业图景,解码乡村振兴三重路径

轰鸣的机械、飞扬的尘土,以及整地、覆膜等井然有序的机械作业……4月10日,记者在互助县威远镇的千亩高标准杂交油菜制种基地见到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研部经理李长满时,他正在指导技术人员备耕,覆膜机在平整土地上划出银色轨迹。

李长满告诉记者,互丰集团每年为全国春油菜区提供超过500万亩(33.33万公顷)的优质油菜杂交种,约占全国春油菜区杂交油菜的85%,青海甘蓝型油菜的95%。

这组数据背后,是互助县稳居“全国最大杂交春油菜制种基地”的实力印证。

地处青藏高原的互助油菜制种产业为何如此突出?答案藏在这三重密码里: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优势——高原冷凉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的环境,为油菜生长提供天然隔离屏障,确保种子纯度高、籽粒饱满;全域绿色无污染耕地则成为品质保障的核心基底;

地利支撑——互助县编制《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制种大县(杂交油菜)建设规划(2021-2025)》,打造以“种业生产现代化、种子产品品牌化、种子交易便捷化、信息对接无缝化”为特征的立足青海,服务全国,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优质杂交油菜制种基地;

人和动能——龙头企业以技术集成创新为抓手,联合科研机构研发配套农机农艺技术,实现产量与品质双提升。目前,互助油菜种子已出口至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为国际种业市场的“高原名片”。

除了油菜制种产业,互助县在蔬菜种植领域也同样领先。

当年历翻至5月,当江南菜畦渐次休耕,互助县的冷凉蔬菜便迎来黄金季。

深圳客商2019年在南门峡镇签下的首笔供港蔬菜订单,如今已裂变为覆盖30余个品种的万亩种植版图。冷链车队跨越3000公里,48小时内便将菜薹、红生菜等送上港澳市民餐桌。

近几年互助的冷凉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这些来自青藏高原的蔬菜不仅保障了大湾区人民的“菜篮子”,也让青海当地菜农挣满了“钱袋子”。

互助县委书记王国栋表示:“互助县今年还会有12个新品种进入香港市场,今后互助还将持续扩大‘供港澳’和‘北菜南运’输出规模。”

从金色油菜田到翡翠蔬菜棚,互助县正将冷凉气候的天然制约转化为特色农业的竞争优势。这座高原小镇正以“冷资源”激活“热经济”,为西部县域破解资源约束、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范本。

家政服务——县域的“勤劳经济学”样本,跨界融合书写富民新篇

4月11日上午,威远镇红崖村的家政技能培训现场热闹非凡,由互助家政学校负责培训的“雨露计划”家政服务培训班正在举办。培训班班主任费他义花深有感触:“当了2年班主任,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都特别勤快,踏实,能干。”

早在20世纪80年代,部分“勇闯天下”的互助人走进西宁“站大脚”搞副业,探索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日积月累,这部分群体以“勤劳、淳朴、厚道、踏实、肯干”的口碑逐步赢得市场青睐。

面对人口大县的资源,如何让勤劳的人实现就业?其实答案就在问题上。

2022年,在北京创业的文海炜返回家乡,作为返乡创业人才,文海炜深知家政服务产业的建设是带领当地群众发展振兴的重要途径,于是他成立了互助互相家政集团有限公司。

面对家政品牌打造之路,集团执行总裁方祖炳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擦玻璃,我们要重塑服务标准。”

产教融合的齿轮精准咬合着产业升级。

互助职校将整栋教学楼改造为实训中心,与家政集团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在2024年,两家携手合作,共同发起了打造青海省现代家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互助职校校长汪元寿说:“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合作催生双赢局面,近年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还为企业提供了优秀的人才资源。”

实践印证着这场人力资本革命:如今,家政企业与互助县19个乡镇(街道)签订了劳务用工协议,“阿柴家”护工品牌在省城各大医院成为患者及家属首选的“香饽饽”,互助家政护工团队在省属五家医院开展“无陪护”试点合作业务,家政人员还前往北京等地就业……

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家政服务正成为地方旅游“推介大使”。方祖炳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去年有位保洁员向雇主介绍家乡美景,成功吸引对方来互助旅游4天,消费超5000元。

“若1.6万从业人员中3000人成功推介游客,按人均消费2000元计算,能带来600万旅游收入。”当保洁员成为旅游推广大使,产业跨界融合的想象空间正在打开。

“我们在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考察后,决定计划筹备家政产业园,研发生产高效的家政工具,并结合青海的冷凉气候和绿电优势,打造全国性的家政数据储存基地和绿算中心。”方祖炳说。

从河湟谷地到数字经济,互助人朴素的勤劳品质,经过职业化淬炼和产业化升级,终将转化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青海日报》(2025年05月06日 第6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