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细度是指 水泥颗粒的粗细程度,它表示水泥被磨细的程度或水泥分散度的指标。水泥颗粒越细,与水发生反应的表面积越大,水化反应速度较快且较完全,早期强度也越高,但在空气中硬化收缩性较大,成本也较高。如果水泥颗粒过粗,则不利于水泥活性的发挥。一般认为,当水泥颗粒小于40μm(0.04mm)时,才具有较高的活性;大于100μm(0.1mm)时,活性就很小了。
水泥细度还会影响水泥的其他性能,如储存期水泥活性下降较快,水泥的需水性较大,水泥制品的收缩增大,抗冻性降低等。此外,水泥细度过细会显著影响水泥磨的性能发挥,使产量降低,电耗增高。因此,生产中必须合理控制水泥细度,使水泥具有合理的颗粒级配。
水泥细度通常用比表面积来表示,比表面积是水泥单位质量的总表面积(m²/kg)。国家标准(GB175-1999)规定,硅酸盐水泥比表面积应大于300m²/kg。
水泥颗粒级配的结构对水泥的水化硬化速度、需水量、和易性、放热速度、特别是对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在一般条件下,水泥颗粒在0~10微米时,水化最快,在3~30微米时,水泥的活性最大,大于60微米时,活性较小,水化缓慢,大于90微米时,只能进行表面水化,只起到微集料的作用。因此,为了较好地发挥水泥的胶凝性能,提高水泥的早期强度,就必须提高水泥细度,增加3~30微米的级配比例。但必须注意,水泥细度过细,比表面积过大,小于3微米的颗粒太多,水泥的需水量就偏大,将使硬化水泥浆体因水分过多引起孔隙率增加而降低强度。同时,水泥细度过细,亦将影响水泥的其它性能,如储存期水泥活性下降较快,水泥的需水性较大,水泥制品的收缩增大,抗冻性降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