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央视曝光:都是假的!价格不菲却销量惊人,很多人每天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5:52:00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能看到各种关于保健品的宣传,它们打着 “健康”“养生”“美容” 等旗号,似乎能为我们解决所有身体上的困扰。然而,在这些看似美好的表象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骗局。曾经,这些骗局主要针对缺乏信息甄别能力的老年人,可如今,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年轻群体,尤其是女性消费者,也逐渐成为了骗子们的目标。线下那些明目张胆的 “保健品窝点” 在监管的打击下渐渐消失,却没想到,它们换了个模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疯狂滋生。从虚假宣传到造假生产发货,这些无良商家的手段层出不穷,他们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黑手,悄无声息地偷空消费者的钱包。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揭开保健品骗局背后的神秘面纱,看看这些骗子究竟是如何作恶的。

人到老年,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每一位老人心中的渴望。一些不良商家正是抓住了老人们的这种心理,开始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布局他们的骗局。一时间,各种号称能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为了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商家们精心策划了一场又一场的 “骗局盛宴”。他们伪装成医院的专家,在各地举办所谓的安全讲座。那些退了休的老人,平日里时间充裕,一听说有免费的健康讲座,还能领取礼品,纷纷踊跃前往。可当他们踏入讲座现场,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专家们” 口若悬河,描述着各种疾病症状,而神奇的是,老人们发现这些症状自己身上似乎都有。在 “专家” 们的忽悠下,一款款被吹嘘成神药的保健品映入老人们的眼帘。

不少老人就这样被 “洗脑”,在没有告知家人和子女的情况下,一股脑地购买了大量所谓的包治百病的神药。然而,这些所谓的神药,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不过是一些成本极低的普通保健品,几元钱的成本,却被商家卖到了上百元一瓶。后来,随着这类讲座越来越多,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一番严查,这场骗局终于被揭开,监管部门对这些 “保健品” 进行了大规模的查处和销毁。一时间,市场上这类坑害老人的保健品大幅减少,老人们似乎暂时摆脱了这些骗局的困扰。

国内的保健品频频被曝光,一些消费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外产品,心想国外生产的总该靠谱些吧。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又掉进了一个更大的陷阱。如今,许多保健品披上了 “进口产品” 的洋外衣,发货地显示为保税仓,看似正规可靠,实则暗藏玄机。

近期曝光的 “造假保健品” 事件,就揭示了这些假进口保健品背后的 “造假供应链”。原来,这些商家玩的是借 “壳” 出售的把戏,这个 “壳” 就是国外的空壳公司。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获取信任并谋取暴利,不少保健品公司不惜花费重金在美国、香港等地注册公司,购买海外商标。这些在国外注册的公司仅仅是个空壳,没有实际的生产经营,其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给产品贴上一个国外的地址。当这个地址和国外商标印在产品瓶子上时,消费者很容易信以为真,认为自己购买的就是正宗的进口货。

但事实却让人震惊,这些印着英文、看起来高端大气的保健品,实际上是在国内生产的,而且成本低得超乎想象。整个造假过程堪称 “精彩”,商家先将在境内生产的产品运到境外,进行简单的包装后,再让这些商品回到国内。就这样,经过这一番操作,普通的国产保健品摇身一变,成为了富丽堂皇的 “进口货”。消费者完全被其外表所蒙蔽,即便这些保健品价格不菲,大家还是毫不犹豫地下单购买。央视报道的安徽某家制药厂家,就是利用 “香港注册 - 境内生产 - 保税仓发货” 的模式,欺骗了众多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她们被 “胶原蛋白粉、液体钙、高浓度鱼油胶囊、左旋肉碱” 等产品宣传所吸引,殊不知自己已经落入了商家精心设计的圈套。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直播带货成为了一种热门的购物方式。然而,这也成为了保健品造假的重灾区。每到夏天,女性朋友们为了能在露肉的季节展现出好身材,纷纷加入减肥大军。于是,各种减肥产品应运而生,主播们在直播间里将这些产品夸得天花乱坠。他们声称,某些减肥产品能让消费者 “一个月暴瘦 20 斤”,还在评论区编造虚假好评,营造出产品效果极佳的假象。


不少带货主播每天打卡展示一些减肥 “糖果、果冻、饮品” 等产品,她们体态轻盈,穿着吊带裙,展现出令人羡慕的身材,这让不少观众心动不已,冲动下单。但实际上,这些主播售卖的一些减肥产品和保健品,连基本的资质都不全,却堂而皇之地在直播间进行宣传售卖。这些所谓能让人暴瘦的产品,即便真的有效果,其对身体的伤害性也不容小觑。想要真正减肥,还是要遵循 “管住嘴迈开腿” 的原则,杜绝暴饮暴食,适当增加运动量,这样不仅能达到减肥的目的,还能让身体更加健康。

保健品骗局从曾经对老人的 “围猎”,发展到如今对年轻群体的侵害,手段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商家们为了赚取黑心钱,不惜伤害消费者的健康,全然不顾自己的社会责任。值得庆幸的是,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在加大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对违规商家进行严厉的惩罚。像青岛某公司因虚构 “药王秘制膏” 被罚款 10 万元,辛选集团因违规被罚 175 万元,萱妍堂被罚 10 万元,还有一些犯罪同伙不仅被罚款,还面临服刑的惩罚。

然而,监管部门的努力只是一方面,我们普通消费者更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在网上购物时,尤其是购买保健品,不要被主播的夸大宣传和虚假好评所迷惑。要仔细查看产品的资质、产地等信息,多了解一些辨别真假保健品的知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