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大剧院的琉璃幕墙在暮色中流转光影,当国家图书馆的阅览区亮起温暖灯火,这些照亮北京夜晚的璀璨光芒,来自3000公里外新疆戈壁滩上的朵朵“光伏银花”。
据首都电力交易中心消息,随着新疆送北京的1200万千瓦时错峰绿电交易量全部完成,这场跨越中国东西的“电力时空之旅”正式写下注脚——新疆的午后阳光,正通过特高压直流“桥梁”,首次实现新疆午后阳光“点亮”北京夜景。
此次“进京”的绿电主要来自新疆阿勒泰、哈密等地的光伏发电企业。当新疆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光伏板时,北京尚未迎来用电高峰;而当首都夜幕降临、灯火通明之际,新疆的光伏电站已结束了一天的高效发电。依托两地近2小时的光照时差,首都电力交易中心创新推出“新疆绿电午间发、北京负荷晚间用”的市场化交易模式,让新疆“过剩”的午间绿电通过±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穿越沙漠、戈壁与平原,将新疆“午间富余电”转化为北京“晚间急需电”。国家大剧院、国家图书馆、首都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成为首批享用这份“跨区绿色能量”的“追光者”。
2025年以来,首都电力交易中心通过平台聚合资源,开展省间绿电集中竞价交易,让跨区能源协作更高效。数据显示,截至5月初,新疆送北京绿电交易量已超32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消耗约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3万吨。这束穿越万里的“阳光电流”,正成为东西部协同推进“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
当西部的阳光与东部的灯火在特高压线上“握手”,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能源接力,不仅照亮了北京的夜晚,更照见了中国能源转型的新路径。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如何让“风”“光”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与用电需求旺盛的东部地区“双向奔赴”?新疆与北京的这次创新尝试给出答案:通过市场化手段打破时空界限,让“时差”变“效能”,让“绿电”成“金流”。
来源:央视网 新华社 新疆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