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出秦岭——“金周至”以生态工业为“金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09:48:00    

生态工业是周至县叫响多年的一个词,也是探索了多年的事。

周至县有近70万人口,放在全省属人口大县,同时,县域内80%的土地被划入生态红线,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稀缺。如何集约利用好20%土地?周至以生态工业破局。

以低消耗、低污染、工业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的,建立起生产者、消费者的工业生态链。

生态工业是周至“出秦岭”的一种方式。

出,是一种发展方式

建县两千余年的周至县,因土壤肥沃、粮食丰产,自古有“金周至”的美誉。这里襟山带河,近三分之二面积被森林覆盖,秦岭北麓面积占西安市秦岭北麓总面积的41.8%。

过去几十年,“金周至”曾在工业化浪潮中一度“掉队”,多项经济指标在西安市排名末位。究其原因,绕不开“先天不足”的工业。距离西安主城区80公里的“尴尬半径”让周至难以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工业底子薄、基础弱。

周至县集贤产业园内的比亚迪厂区 新华社/供图

一面是碰不得的生态保护红线,另一面是广大群众迫切希望发展的心声,怎么破?

“周至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周至县委书记闻其伟说。2022年,周至县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生态工业”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锚定目标后,周至县便开始外出精准招商。“绿色是我们考量的关键因素,有的项目即便产值大、纳税多,但只要不环保,我们也不考虑。”周至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小勇坦言。

在王小勇看来,“装进篮子都是菜”的招商方式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基于产业链发展的“策划式招商”,与企业谈的不只是眼前利益,而是从技术路线、行业前景、资本市场等方面逐一剖析,有针对性地建链、强链、补链、延链。

这一理念下,周至集贤产业园将产业层次低、环保不达标、亩均效率低、带动就业少的21家老企业应退尽退,引进了一批有潜力、有技术、有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企业。这其中,就有比亚迪智能终端、比亚迪汽车零部件,周至县从此有了百亿级项目、万人大厂。

比亚迪落地之前,集贤产业园获批省级重点工业园已有9年,但拿得出手的企业不多。彼时,西安高新区的一些制造企业正面临向外疏解和扩大产能的抉择,周至县与西安高新区签署共建集贤产业园协议,探索“生态功能区+经济发展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路子。

西安高新区多渠道筹措88亿元,全部投入产业园建设。周至县举全县之力支持集贤产业园发展,承接高新区产业有序溢出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

周至县发改委主任陈三选说,周至工业用地稀缺,但在总投资130亿元、占地2980亩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配件项目落地过程中,县上仅用45天,就完成了规划调整、土地报批和供应等工作。

高效率不止体现在拿地速度上。

2024年9月,比亚迪因承接大订单紧急招募6000名工人,可正值猕猴桃丰收季,以猕猴桃之乡闻名的周至也面临季节性“用工荒”。为解比亚迪的燃眉之急,周至在全县范围内筛查符合比亚迪招工条件的劳动力,围绕返乡大学生以及职校、技校学生、复转军人等群体,镇街干部挨户动员,各镇派专车接送面试。不到一个月,8000余人报名,多轮面试、培训后,3000余人正式入职比亚迪。

“比亚迪在集贤产业园有3万余名工人,三分之二来自周至县。”陈三选介绍,随着链主企业比亚迪入驻,天津鹏翎、广州福盛源等几十家智能终端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产业链上的企业相继落地。

截至目前,已有140余家企业入驻集贤产业园,3万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工人年均工资7.2万元。

“以前在南方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工资按时到账,还不耽误接送孩子、照顾老人。”在34岁的梅立丹眼里,这是产业发展带来的最大红利。

服务与需求相匹配

周至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的经济结构正在改变。众多厂家订单已排到年底,不少企业新厂房正在建设,在车间、工地、小区,来自周边武功、眉县等地的务工人员接踵而至,成为在周至创业、就业、生活的“新居民”。

周至水街

“过去企业盖个章要跑五六趟县城,现在园区就能‘一次办’。”周至集贤产业园管委会副书记任辉指着59项赋权清单告诉记者,为打破行政壁垒,周至县将资规、住建、环保等12类职能下放园区。此外,还创新“见章盖章”机制,即待审批事项由高新区相关部门审核、提交用章申请后,县级部门要在1—3个工作日内完成核验并盖章。

广州企业福盛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从入陕到投产仅用了两个多月。“这效率在东部也不多见。”厂长赵华明感慨,“从前期租赁厂房,到企业落地后的环境评估、水资源利用、通电通气等手续,政府事无巨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赵华明笑称,集贤产业园管委会的对接干部就像企业不拿工资的员工,随时在线。“遇到问题,我们还没想好怎么解决,对接干部就已经着手去办了,帮我们省了好多事。”

福盛源落户周至后,一度困扰他们的一线工人招聘难、物流畅通性不足、经营成本高企等问题迎刃而解。此外,公司距离比亚迪厂房不足3公里,省去了过去2000余公里的运输成本。“隔壁供货”的优势,让工厂当年见效。

“过去招商拼优惠、拼财力,现在拼的是贴身服务。”任辉总结,从招商开始,周至县相关部门的服务便渗透到了企业扎根发展壮大的每一个环节。他的手机里,存着园区所有重点企业高管的微信,“半夜接到咨询都会秒回”。

招商时,周至县更看重完善产业链条,跟企业找到共同的发展愿景。在集贤产业园,园区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出一部新能源汽车。“链主和配套企业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共生进化。”任辉说。正因此,集贤产业园不断细化产业链图谱,深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绿色装配式建筑等细分领域,着力引育产业链“链主”企业。

集贤产业园,共建以来,开发面积由2.6平方公里扩展至9.3平方公里,落地企业增加近3倍,固定资产投资提升16倍,工业总产值从共建前的8.5亿元跃升至447亿元,增长52倍。

这场几何级数的产业裂变,被当地干部称为“与‘好学生’坐同桌的化学反应”。

集贤产业园向北4公里,周至县西部智能装备产业园内,智能机械臂在车间挥舞,生产控制中心大屏幕上,设备状态、订单进度一目了然。

“我们的目标是‘西安制造、周至配套’,承接比亚迪零部件配套以及西安城区产业转移。”西部智能装备产业园副主任郭瑞博说,乘着与集贤产业园“两园融合发展”的东风,西部智能装备产业园招引来陕西尊荣智能科技、艾德智能包装等一批高科技、高效能项目,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已现雏形。

人才与产业相协调

2024年9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楼观校区正式投用,周至县域内迎来了第一所大学。

华清学院新生报到当日,周至县城酒店预订量暴涨,甚至有家长不得不住进了几公里外的民宿。学校周边,奶茶店、剧本杀馆连夜抢铺,门面房的租金涨了三倍,不少村民在新装修的两层小楼前挂上了红色招租条幅,一间民房每年可收租2万元。

游客在休闲农庄采摘猕猴桃 视觉中国/供图

楼观新区党工委书记郭俊波说,这是高校带来的“开学经济”,看得见,摸得着。“过去周至孩子考上大学叫‘出秦岭’,现在大学进了山。”郭俊波办公室放着连片的校区规划图,除了华清学院,楼观新区还将落地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外事学院3所高校,生态保护区之外的规划面积,学校占地达到40%。

而在规划面积2.65平方公里的西部智能装备产业园内,占地213亩的西京学院研究生院即将动工。5所高校先后签约周至,一个以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为主的大学城,呼之欲出。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后续各所院校投入使用,周至将迎来数万学生和教师,带动人口聚集、基础配套升级、商业氛围活跃。

当然,短期拉动投资以外,更长远的,是以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为重点方向,实现县域与大学的双向奔赴。

5所高校下沉县域,面对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场景相结合的需求,不约而同把学科重点锁定“新工科”,所设学院、专业都与周至产业息息相关,瞄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方向。

时下,周至县正在与华清学院洽谈订单式培养人才,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华清学院就“定制”什么专业。

以培华学院与曲江新区、周至县签订的合作协议来看,三方合作的重点,聚焦在教育赋能产业上,在楼观文教旅融合产业园的发展蓝图中,培华学院承担起了重要角色。

尽管尚在规划阶段,西京学院研究生院已然成为西部智能装备产业园招商的一张王牌。“研究生院的实验室与比亚迪车间隔街相望,5公里内企业众多,其中不乏行业头部企业,是‘送上门’的实习基地,企业技术痛点写进了学生毕业论文,未来,他们就是产业最需要的人才。”谈及这场产教融合实验,郭瑞博信心满满。

“Z世代”的求学轨迹与县域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知识的生产线与产品的生产线仅一街之隔……周至大学城背后,是县域经济的新生存法则:不是被动承接大城市的溢出,而是用教育杠杆撬动“人才—产业—县城”的共生进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