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杜文川
本网评论员 田甜
当“5·2枣庄音乐盛典”的暴雨化作舞台上的光影狂欢,当台儿庄古城的青石板被游人的笑声填满,这座鲁南小城用一场场“破圈”事件向世人宣告——枣庄,早已不是地理课本上那个“煤炭之城”,而是一座以“温度”重塑文旅价值的宝藏目的地。
宠粉经济——从“流量”到“留量”,用真诚奏响城市旋律
如果说音乐盛典的暴雨中免费派发的雨衣是“宠粉”的具象化符号,那么枣庄的文旅转型则是一场从细节到体系的诚意诠释。
在台儿庄古城,游客不仅能在复建的明清建筑群中感受“一河渔火,歌声十里”的运河盛景,更能通过“时光奇旅”VR项目穿越回台儿庄战役的烽火岁月——这种“历史可触摸”的科技赋能,让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动态的参与感。而“乘着火车游枣庄”计划则将高铁站与文旅资源深度绑定,外地游客凭高铁票享17家景区折扣,微山湖湿地红荷景区对特定列车旅客免票,东方怡源酒店赠送温泉门票……
这些政策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巧思,通过交通优惠降低出行门槛,再以“住酒店送景点”延长停留时间,形成消费闭环,这种“管家式服务”让游客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是被尊重的温度。
文化破壁——从“遗址”到“沉浸”的体验升级
枣庄的文旅资源,堪称一座“历史与自然交织的露天博物馆”。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以千余件文物和《血战台儿庄》影视资料,让教科书上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铁道游击队纪念园则通过沉浸式情景剧《沙沟受降》,让游客“穿越”回抗战年代。但枣庄的野心不止于“复刻历史”——在冠世榴园,千年古石榴树群与彩虹绿道、石榴仙子像构成“国风游乐场”;在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游客既能围观“一隙通幽窥太古”的奇峰怪石,也能在地质博物馆中触摸地球的脉动。
这种“古今对话”的呈现方式,让文化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鲜活的体验。
味觉狂欢——从“辣子鸡”到“一碗面”的南北交融
枣庄的美食,是南北风味碰撞的“味觉实验场”。
枣庄辣子鸡以本地小公鸡为基底,用本地薄皮青辣椒、红辣椒、干辣椒激出鲜香,再撒上一把香菜,成就了“一勺辣子鸡,三碗米饭”的江湖传说;菜煎饼则将十余种时令蔬菜裹进薄脆煎饼,一口咬下,酥脆与鲜香在舌尖炸裂。更妙的是,这里的黄花牛肉面融合了北方面条的筋道与南方汤头的鲜美,堪称“运河馈赠的南北风味融合体”。
而枣庄大烧饼、张汪板鸭、石榴汁等特产,则让游客的行李箱里总少不了“枣庄味道”。
生态奇观——从“红荷湿地”到“抱犊崮”的自然馈赠
若论自然风光,枣庄的“王牌”同样不容小觑。
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被誉为“中国荷都”,7-9月千亩红荷盛开时,乘船穿梭芦苇荡,白鹭齐飞、荷香扑鼻,宛如置身水墨画卷;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7%,秋季红叶漫山,云海翻涌,是登山爱好者的“天然氧吧”;熊耳山大裂谷则以“山东仅有、国内罕见”的石灰岩地质奇观,让探险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些景区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枣庄“生态立市”战略的生动注脚。
城市温度——从“服务细节”到“精神共鸣”的价值重构
枣庄的“出圈”,本质上是一场“城市人格”的重塑。
当游客在台儿庄古城复兴广场观看非遗打铁花表演时,飞舞的铁水与绚烂的灯光交织成“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奇观;当他们在光明广场夜市品尝烤冷面、炸串、夫宇烤肠时,市井烟火气中升腾的是生活的本真;当他们在仙坛山温泉小镇泡着温泉、俯瞰三面青山时,感受到的是“慢生活”的惬意。
这种从“景点观光”到“情感共鸣”的升级,让枣庄的文旅IP有了更深的内涵。
枣庄的“非去不可”,不在于它有多少“网红标签”,而在于它用真诚的服务、鲜活的文化、独特的美食和壮美的自然,构建了一种“不设限”的旅行体验。在这里,你可以是历史的探秘者、自然的朝圣者、美食的饕客,也可以是生活的体验官。枣庄为什么值得来?答案,或许就藏在古城青石板上的倒影里,藏在辣子鸡的香气中,藏在雨衣包裹的温暖中。
这座小城,正以它的方式,重新定义着文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