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智能品种引领未来农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1 09:48:00    

南海网3月21日消息(记者 利声富)“智能育种的核心在于能自主应对环境变化,可根据外界环境变化,启动与之相应的分子调控通路,实现作物能量转化利用的动态调控,在生长与抗性间协同优化。”3月20日,在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介绍,育种历经驯化育种、遗传育种、分子育种、设计育种等阶段后,正向育种“5.0时代”——智能品种的智能培育时代,其将引领未来农业。

育种下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既高产又稳产、应对气候变化、动态理想植株、能量利用高效、资源环境友好、既营养又健康问题。“迈向智能品种的智能培育时代,为以上难题的破解提供了新的途径。”李家洋说,智能品种能够自主应对环境变化,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调整株型,还在不同发育阶段最优化地动态调整株型,提升光能、肥料、水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抵抗生物胁迫以及非生物胁迫;增加粮食产量,提高食物食味与营养品质,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的使用,减少自然灾害损失,实现“两增两减”的育种目标。

对于如何实现智能品种智能培育,李家洋表示,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及生产模式不同,育种需求存在差异,不同作物的研究基础与发展阶段也不一样,需要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作物表型是遗传信息与外界环境互作产生的复杂结果,但表型数据获取周期长成本高,高质量表型数据积累困难,需要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下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同时,新的育种体系需要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需要建立跨领域的合作模式与机制。因此,要培养复合型的新型种业人才和研究团队,支撑学科交叉与原始创新,为智能育种体系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智能培育的技术与路径在于用好前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李家洋说,通过实现数据采集通量化、数据分析智能化,可以进一步提升育种创新效率,推动育种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