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餐厅,享用美食后看一场油画展。逛逛超市,旁边有自带的小型画展、艺术家居展览……
这两年,一股“策展”的风吹进了城市消费圈。从前只在美术馆、博物馆展开的策展玩法,用进了吃、喝、买的生活空间。
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非标准化的时代,事物的组合增添了许多可能性。记者日前走进上海几家策展型的餐厅、艺术超市、咖啡店等,看看新消费时代下诞生了哪些“非标”的消费新场景,又传递了怎样的创新表达?
将餐厅开成美学空间
除了去美术馆看展,你可能在马路上、地铁站、社区里与一场展览不期而遇,但是餐厅里就有画展、雕塑展,会是一种怎样的“碰撞”?
幽静的进贤路上,就藏着一家美术馆概念的餐厅。当记者走进浮域餐厅时,感受到许多非传统性的表达。与传统餐厅相比,这里本身就像一件艺术品。
浮域餐厅的设计与传统餐厅有所不同,艺术氛围比较强。
用餐区域的空间设计是6米高的大厅挑高结构,使整个区域更显空旷感。一些曲面和拱门交错,各种柜面摆放着形态各异的老式陶罐、瓷器等,角落里放着一些艺术杂志。富有垂坠感的白色纱帘是餐桌与餐桌之间的隔断,增添了一些自由和浪漫的气息。
这里不仅是一个美学空间,餐厅还真的办展。记者所至的当天,“木作之外”器物展在离就餐区域不远的一处空间举办。器物展是艺术家莫争的作品展,他的生活器物都以整木凿刻而成,不做拼接,呈现木质本身的纹理。
为什么要开一家美术馆概念的餐厅?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餐厅主理人、“90后”李赏悦说,与其说是开餐厅或办展,不如说她想提供的,是一个集美食、艺术与文化活动为一体的体验式空间。
消费者正在餐厅看展。
“空间即艺术,艺术即生活。”她本身就很喜爱有艺术氛围、适合三五好友聚会的空间,再加上本科在英国伦敦就读策展相关的专业,也有一些艺术资源。
开餐厅,美食不可或缺。浮域主打的是中西式融合菜系,有本帮菜、中式小吃,还有各类西式餐点。李赏悦说,餐厅还会不定期围绕“生活美学”主题来策展。目前已经举办过许多独立艺术家的水墨画展、陶瓷艺术展、装置艺术展等,还有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香氛快闪等活动。同时,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和展览的衍生品开放销售。
记者和餐厅顾客闲聊了几句,他们比较喜爱的餐厅是“坐得住、氛围好的空间”,人均消费不算太贵,一两百元就能面向大众群体。餐桌之间的间距大,秘密性较好,也是顾客感受比较舒适的地方。
这家美术馆概念的餐厅同时举办了多种活动,图片为餐厅内的小型音乐会。
这家美术馆概念的餐厅仍然还在转型。李赏悦说,餐厅的回头客虽然很多,但既然是经营行为,餐厅还是会面临生存问题。目前,这里举办过调香、音疗活动,还有小型的音乐演奏会、高校校友会等,还承接了一些电视剧和广告的拍摄。她也在考虑今后举办更加多元化的活动,发挥这个美学空间更大的功能。
回收理念深入人心
世界很有趣,人们一方面在怀旧,一方面又在厌旧,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更需要“有惊喜感”的消费体验。
愚园路上,有一家很新奇的咖啡店。这里不仅卖咖啡、甜点,还卖创意小零食,二楼的工坊展示让这里看起来更像一个咖啡品牌的实验室。
“三顿半空间”是工业风的装修风格,红色的砖、木质结构的楼梯,都让这个敞开的空间显得很文艺。
记者是工作日上午10点开店时刻到访的,没想到,逛店的年轻人来了一批又一批,有的从机场直接拖着拉杆箱而来。年轻人到店,一来是为了在机器上品尝各种口味的咖啡,购买咖啡和小零食,如自然酵母面包脆、牛肝菌烤腰果等;二来则因为他们收集了许多小小的咖啡空罐,来这里回收。
三顿半就像一个咖啡品牌的博物馆和实验室。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需要连接的,这家咖啡店用“返航计划”进行人的连接。
“返航计划”是三顿半回收咖啡空罐的长期计划,如今累计在79座城市的583个返航点,接待了30多万名返航旅行者,回收空罐3900多万个。这些空罐回收后又制成了新的生活周边,如冰箱贴、杯垫、小挂件等,回到消费者身边。
记者发现,这个两层楼的空间里,品牌价值观理念的输出很彻底。它将循环回收的概念具象化了,二楼有小型展览,用一连串数字、图片、实物,将“返航计划”说清楚。喝完的咖啡空罐、萃取剩下的咖啡渣,在“来来回回”的主题策划下,最终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连接了消费者。
用完的咖啡空罐可通过咖啡馆回收利用,以其他物件的形式再回到消费者身边。
“95后”青年朵拉说,她一直在线上购买三顿半的咖啡,积攒了不少空罐子,参与“返航计划”这件事本身很有意义。她的感受是,这里很像一个小型的循环主题的品牌博物馆。
另一处的循环工坊旁,有一些互动装置和展览,年轻人饶有兴趣地看着3D打印机现场打印回收材料制成的可爱小物件,还有不少人在“来来回回”主题的便签纸上留言、作画。
二楼的循环工坊也是年轻人爱待的地方。
也有一些消费者说,这里不是常去的咖啡店的风格,座位没有靠背,坐久了不是特别舒适。不管怎么样说,大家还是非常认同它的回收理念,逛店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少新鲜的感受。
艺术超市的三重体验
年轻人的消费观,总是和强烈的个性化、潮流化、颠覆性结合在一起,他们更注重精神上的触达,很容易被经过策划的艺术氛围和精致商品“种草”。
“00后”青年如娜最近在新天地发现了一家宝藏店。她说,三个空间是独立的,又是连成一片的,那里既是艺术超市,又是小型的画廊和家居馆。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经过新天地一期和二期的走廊时,看到一个独立的空间里正在展出的“迷走梦境”画展,出自艺术家羊芳涛之手。“那些画作的光与色彩之间,打造了一种梦境中的碎片记忆,有一种娓娓道来的诗意,很吸引我。”
艺术家居展示馆是艺术超市的一部分空间。
没想到,她走着走着,又看到一家艺术家居的展示馆。里面的展品非常别致,有波纹造型的花瓶、茶杯,还有各种艺术沙发、桌椅、地毯等。
如娜说,这两个空间里都没有工作人员,当她继续往里走的时候,才发现旁边还有一家艺术超市。里面有许多新奇的艺术品,旁边画展中的艺术衍生品也有出现。比如,波浪形褶皱的笔记本、岛屿造型的香薰,“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个巴掌大的雕塑复刻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发髻”。
画廊是超市的另一部分空间,这里不定期会展示一些艺术家的画作。
这家艺术超市如同它的名字“左右”一样,向左走、向右走,几个艺术空间交织在一起。美术馆、博物馆都有文创店,现在许多独立的艺术展览在衍生品延展方面很难触达消费者,而这家超市更像一座介于艺术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让品牌、艺术家、设计师和美术馆等艺术场馆这几方有一个实际落地的呈现。
这里的艺术家居品风格清新又文艺。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谭峥看来,这些空间不是单纯的餐厅、咖啡店和超市,更像一个体验时光的容器。新消费时代下产生的这些新空间,本身是通过设计、营销等提供独特的情绪价值,从而吸引和连接消费者。
他说,新消费空间里呈现的是沉浸式的体验。这种体验不光是在餐厅看展,如今还有一些餐饮空间提供话剧观看,观众不必正襟危坐,演员也可以走到观众的身边互动,整个空间都变成了表演的一部分。
“天线宝宝”惊喜地出现在超市内。
“一个社会越发达,居民闲暇时间就越多,参与艺术生产的时间增多了,其实就接近了艺术最早的定义,它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新消费空间也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和表达。”谭峥说。
(文内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被上海这些店“种草了”!当餐厅办起展览,超市变成三重空间……》
栏目主编:龚丹韵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