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之外的事务性工作明显减少了,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关注学生。”谈及近期变化,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团委书记王妍感触颇深。与以往相比,如今,校园里的活动总量、活动时长得到严格限定。
2024年末,扬州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制定《扬州市中小学(幼儿园)“进校园”活动一致性“三评”制度》,严格实行“进校园”社会事务清单化、全流程管理,切实减轻学校和教师负担,提高活动育人实效。“三评”制度实施以来,全市多所学校积极响应,校园内外的“隐形负担”明显减少,教育生态持续优化。
“我们明确要求,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报表填写、会议培训、检查评比、主题活动等一律不得随意摊派给学校。确需进校园的事项需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并严格控制频次和范围。”扬州市教育局局长殷元松告诉记者。2024年,全市纳入监测点的49所学校校均承担社会事务“进校园”1.31次,数量同比下降80%以上。
记者了解到,扬州的“三评”制度即“进前”先评鉴、“进中”再评鉴、“进后”总评鉴。活动开展前,属地教育行政部门先进行评鉴,确保活动开展规范有序安全;活动进行中,加强过程性跟踪指导,跟进活动开展各个环节,确保不随意更改活动形式和内容,杜绝过度“留痕”和“指尖负担”;积极听取师生和家长意见,对师生家长评价较低、显著增加负担且教育成效不明显的活动,坚决不再开展并移出“白名单”。
“过去,学校像个‘万能服务站’。”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校长李吉银表示。他曾在一周内接待3个不同部门的检查,组织了两场非教育主题的学生活动。如今,扬州市教育局通过“准入机制”为学校“松绑”,校长有权对未经审核的事务说“不”。“现在我能更专注于教学工作,学校教师的精气神焕然一新。”李吉银说。
“以前,有时感觉备课的时间都不太够用,现在,我们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和学生辅导中。”扬州市汶河小学语文教师王婷婷说,有了严格的评鉴制度,该校非教学事务已减少85%左右。
做“减法”的同时,扬州还同步推进将校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校园的“加法”:将规范中小学“进校园”活动与提升课后服务品质相结合,将部分有益学生身心的活动列入“进校园”活动《学校自主选择目录》。通过学校点单、部门牵线方式,积极促进“馆校合作”,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将校外各类场馆高素质专业人员、专业器材、专业知识引进来,与学校一道,打造成体系、有质量的特色课程或社团活动,成为学校课后服务内容的有益补充。
仪征市陈集镇中心小学仅有600余名学生,是一所小规模乡镇校。过去,填表迎检、临时性活动等事务挤占着师生精力,如今,在“非必要不入校”的刚性约束下,学校“轻装上阵”,将目光投向更高层次的教育实践。减负政策落地后,学校利用腾出的时间开展了“足球名宿进校园”活动,邀请足球高水平专业人士进校教授足球基础技能,在师生中反响热烈。
目前,扬州正根据“三评”制度要求,对2024年开展的各类活动进行评鉴,并将据此优化制定2025年规范“进校园”活动清单,进一步促进中小学(幼儿园)活动“减负提质”。
“建立‘三评’机制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这不仅是一次减负,更是一场提质行动。”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邵学云介绍。未来,扬州将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通过校长信箱、教师匿名问卷等渠道收集意见,对违规摊派事务的单位进行通报。同时,鼓励学校探索“事务整合”模式,例如将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必要内容融入日常课程,避免重复劳动。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