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获全国表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0:01:00    

YMG全媒体记者 钟嘉琳 庞磊 通讯员 骆健 摄影报道

昨日记者获悉,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结果揭晓,我市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该团队共有75人,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有60人,占比为80%,承担我国首次海上航天试验发射、首次海上航天热发射、世界首艘海上火箭发射船研发设计等任务。该团队成功掌握海上运载火箭发射支持装备性能优化、冲击防护、动基瞄准等2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开启了我国海上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纪元,为海洋强国和航天强国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奋力冲破国外技术封锁

近年来,全球各国迅速抢占近地轨道卫星资源,“占频保轨”迫在眉睫。海上发射具备经济便捷、安全灵活等突出优势,成为各国发展必争领域,但技术难度极高,仅有少数国家掌握。

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瞄准这一航天发展新趋势,从零开始、攻坚克难,奋力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仅用100天的时间就掌握了海上发射稳定性、无线通信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全面验证海上发射技术流程,实现从一张简单图纸到整套系统精密构建,再到火箭成功一飞冲天的巨大进步。

2019年6月5日,随着轰天巨响,该团队首次参与保障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以“一箭七星”的方式成功发射了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自此,我国海上发射“问天之路”已然开启,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独立掌握海上发射技术的国家。此次发射也为后续大规模的海上发射奠定了基础。

多个“首次”提升海上发射综合能力

海上发射面临瞬态冲击、高温烧蚀、气象海洋环境等繁多复杂的困难和挑战。该团队牢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坚持苦干实干、大胆创新实践,先后突破海上发射支持装备总体及性能优化、结构安全设计、火箭尾焰导流与防护、海上发射及回收指控等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套海上航天支持装备安全保障监测系统,获得海上热发射模式下支持装备水动力、冲击振动、典型结构应力应变等关键数据,验证了热防护、悬臂发射与导流等关键技术方案,接连实现我国首次海上发射、首次“一站式”海上发射、首次近岸海上发射、首次远距离机动海上发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等多个航天发射首次任务,成为国内唯一掌握海上发射核心技术和全流程数据的团队。

同时,该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等省部级课题19项,相关成果获授权国家专利8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6项;荣获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两次荣获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呈现

目前,东方航天港是我国唯一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该团队瞄准国家级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目标,加速培育我国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配套集成、卫星应用、航天文旅于一体的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

基于我国低轨卫星发射需求,该团队创新性设计海阳连理岛、威海石岛湾、日照海龙湾、广东阳江四个近海发射点位,构建“南北协同、东西一线、全域覆盖”的发射布局,可满足我国70%已规划的商业卫星入轨需求,同时面向黄海、东海、南海等,布局深远海海上发射能力。

此外,该团队创造性地提出的“水平+垂直”技术准备厂房及海陆联动航天指控中心建设方案,现已实现“火箭转运—出海发射”2小时快速响应,基于海上发射特殊环境研制投用的我国首艘专业化海上火箭发射船——“东方航天港”号,已具备“近海一周两发、远海两周一发”的高效发射能力,为我国小卫星批量发射、快速补网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年1月13日11时00分,由东方航天港总装出厂的捷龙三号遥五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发射船,在海阳近海海域点火升空。至此,团队累计支持保障15次海上发射任务,发射卫星89颗。

问顶苍穹,不问来路。该团队将继续矢志向前,为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加速迈进贡献更多青春力量,奋力开启海上机动发射新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