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静 卢志坤 北京报道
在科创板折戟之后,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迹科技”)迅速转战港股,试图以“特专科技”标签规避盈利门槛。
这家凭借疫情特殊时期“无接触服务”东风爆发的机器人企业,以12.2%的酒店市占率站稳赛道,但随着入局者增多,如今深陷价格战泥潭。若上市失败,18.7亿元赎回负债将直接触发流动性危机。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云迹科技在招股书中坦言“短期内无法盈利”,市场对其“以亏损换规模”的故事能否持续存疑。
三年亏损8亿元
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机器人服务智能体企业。公司产品及服务组合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机器人及功能套件,包括YJ-机器人、YJ-AIoT组件、YJ万物工具仓模块及智能控制模块;二是AI(人工智能)数字化系统,包括AI驱动的机器人基础服务及智能体应用。
在应用端,酒店是其机器人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此外还应用于商业楼宇、医疗机构、工厂及社区等多个场景。
云迹科技超80%收入来自酒店机器人业务,2023年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5.1%,2022年至2024年,酒店客户分别占总收入的70.1%、95.1%及83.0%。
在酒店场景中,云迹科技的机器人能够提供送餐、垃圾回收、地毯清洁、巡逻安保以及环境消杀等服务。2023年,公司按收入计的酒店场景机器人智能体在全球和中国酒店场景的市占率分别为9%、12.2%,均排名第一。
据悉,云迹科技自成立以来已积累超过3.4万家企业客户,截至2024年年底包括超过3万家酒店及100家医院。其客户包括万豪集团、洲际集团、锦江国际、首旅如家等多家酒店企业,以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国银行、北京协和医院等。
2022年至2024年间,云迹科技来自机器人及功能套件的收入分别约为1.35亿元、1.20亿元、1.89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3.6%、82.4%、77.2%。
除了销售机器人及功能套件外,云迹科技还向客户提供AI数字化系统服务,包括AI驱动的机器人基础服务及智能体应用。2022年至2024年,公司来自AI数字系统的收入分别约为2638.4万、2547.0万、5588.1万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6.4%、17.6%、22.8%。
AI服务部分业务虽然实现45.5%的年复合增长率,不过目前收入规模远小于机器人业务线。相对而言,AI服务业务毛利率较高。2024年,云迹科技机器人及功能套件、AI数字化系统毛利率分别为38.1%和61.5%。
招股书披露,云迹科技业务规模仍处扩张期,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1亿元、1.45亿元和2.45亿元,营收复合增速为23.2%;相应的,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年内亏损及综合收益总额分别为3.65亿元、2.65亿元及1.85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2.34亿元、1.2亿元及2755.9万元。
18个月的上市期限
此次冲击港股并非云迹科技首次尝试登陆资本市场。
作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头部企业,云迹科技自2014年创立以来便获得诸多资本青睐。据相关统计,其目前已完成8轮融资。包括天使轮融资、A轮融资、A+轮融资、A+轮战略融资、B轮融资、B轮战略融资、C轮融资及D轮融资。
2021年8月,云迹科技完成C轮2.65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启明创投、腾讯、联想基金等,每股成本分别为38.86元及43.15元,投前估值为18亿元,投后估值为22.89亿元。
2021年12月,云迹科技又完成5.8亿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河南科投、启明创投等,每股成本为66元,投前估值为35亿元,投后估值为40.8亿元。
从天使轮到最后的D轮融资,云迹科技共计融资金额达到12亿元。但自D轮融资至今,公司再无新增融资。
早在2022年年初时,云迹科技曾与中信证券签署了辅导协议,计划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不过,受A股审核对盈利的硬门槛要求影响,今年3月,辅导协议终止。随即云迹科技即转战港股18C规则(允许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
近三年来,云迹科技累计亏损达到了8.15亿元,经调整后的累计亏损近4亿元。虽然亏损幅度已有所收缩,但这主要源于成本费用减少,云迹科技给出的解释是优化劳工结构、提升经营效率。据了解,自2022年年初传出IPO消息后,云迹科技便开始陆续裁员。2024年其员工成本为1.3亿元,相较2022年减少了7038万元。
截至2025年1月31日,云迹科技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31亿元,而流动负债总额为20.22亿元,其中赎回负债高达18.81亿元。
所谓赎回负债本质上是上市前的对赌协议,若成功上市将自动转为权益,对公司现金流并不构成实质压力。但根据补充协议,若公司18个月内未完成上市,投资者将恢复赎回权,公司则面临18.7亿元赎回负债需现金偿还,这或是云迹科技急于寻求上市以获得融资的关键原因。
价格战下如何突围
港交所18C规则为未盈利企业开闸,但投资者更关注技术壁垒与商业化闭环能力。
据了解,云迹科技自成立以来共推出了三代机器人,第一代是送物机器人“润”系列;第二代是“格格”系列,为2021年推出的升级款;第三代“UP”系列是2023年发布的第三代复合多态机器人。
疫情期间,酒店对于无接触服务的需求激增,使得云迹科技酒店机器人迎来爆发式增长。
不过,当疫情过后,酒店对于服务机器人的采买热情是否能够持续仍待观察。实际上,目前酒店需不需要机器人还充满着争议,比如更换布草和房间打扫,以及应急清理和边角清洁仍需人力完成。
2022—2024年,云迹科技“润”系列销量由2881台降至1255台,目前已停产;迭代产品“格格”系列从1326台增长至6358台;而价格更贵的最新产品“UP”系列近两年销量只有864台。
与此同时,随着技术成熟、商业模式跑通,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大力布局服务机器人。
比如擎朗智能先后拿下了东呈、华住、温德姆等多家酒店客户。据悉,其产品售价较其他企业低30%。此外,九号机器人、优必选、科沃斯、家电巨头海尔等企业也纷纷以低价切入市场。
目前,在酒店机器人领域,多数入局企业均已覆盖客房配送、前台引导等核心功能,同质化竞争下,云迹科技选择“以价格换规模”。公司2016年时的早期产品价格大都在10万元左右,而目前大部分产品售价已低至2万至3万元。主力销售机型“格格”系列机器人平均售价由2022年的2.68万元下降7.1%至2023年的2.49万元,并在2024年进一步下降16%至2.09万元。据此,该产品累积降价超22%,两年间销量翻了近5倍。
2024年格格、UP、润三大系列每台平均售价分别为2.09万元、2.23万元和1.31万元,相较2023年降价幅度分别为16%、58.8%和36.4%。其中,“UP”系列刚推出一年,价格便从2023年的5.42万元“腰斩”至2024年的2.23万元。
不过,价格战虽然使得公司市占率迅速提升,但却进一步侵蚀利润。据了解,酒店机器人行业均价已从2016年的13.6万元暴跌至2024年的1.31万元,降幅超90%。今年一季度,行业平均净利率跌破-5%。
在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之下,云迹科技意欲通过“UP”系列产品实现突围。据了解,这类复合多态机器人是依托AIoT技术打造的生态“智能体”。采用“分体式设计”,通过可更换的功能舱(如清扫、送餐、消杀等)实现“一机多能”。例如,在医疗场景中,“UP”可切换为药品配送或污物回收模式,提升服务效率。
这种设计需解决机械结构兼容性与任务调度复杂性难题,技术上融合了路径算法、自适应控制、AI处理、模块架构等多种技术,考验企业的研发力量。
目前,在云迹科技979项专利中,多数集中在硬件结构(如可换仓模块),而AI算法和闭环学习系统则依赖腾讯云、阿里IoT的外部整合,公司尚未在软件层面构建出自身独立的技术生态。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云迹科技的研发开支分别为0.68亿元、0.69亿元、0.57亿元,分别占同年总收入的42.0%、47.8%、23.4%。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降至约5740万元,较2022年减少12%,而当年销售费用则增长2.46%。
去年底,公司原CTO林小俊离职创业,更让外界对其技术路线稳定性存疑。后续公司能否突破算法自主性并强化软件闭环,关系到其在AI驱动的服务机器人赛道中的长期竞争力。
记者就“UP”系列产品后续发展相关问题联系云迹科技,企业表示目前处于静默期,暂不予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