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吴刚
4月17日召开的全市推动“一区一策”多元特色发展座谈会强调,要突出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优势,服务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如何理解这次会议提出的“因地制宜、多元特色”?
先来看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有句古话,叫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朴素而深刻——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事物的形态与发展。在区域经济这片广阔的田野上,也遵循同样的逻辑。那种“一个方子包治百病”“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早已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再来看世界经济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世界经济发展的版图,其实是一幅由各具特色的区域板块拼接而成的生动画卷。其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区域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和人才结构。试图用统一模式去“拉平”这些差异,不仅效率低下,更会扼杀区域的潜在活力。
以德国为例。德国经济的强大,并非只靠西门子、奔驰等巨头,更在于其广袤的区域内,散布着成千上万专注于特定细分领域、技术领先全球的中小企业,即“隐形冠军”。巴登-符腾堡州的精密机械、巴伐利亚州的汽车与电子、北威州的化工与能源,各有侧重,形成了一个多元互补、根植性强的产业生态。这正是“一区一策”的生动体现,其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研发体系都紧密围绕当地的产业特色展开。
德国的这些案例雄辩地证明,尊重区域差异,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是区域经济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普遍规律。
最后来看重庆。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区域内部差异显著,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产业基础各有侧重。这决定了重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也更有条件践行“因地制宜、一区一策、多元特色发展”的理念。
客观地说,过去一段时间,部分地区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上存在“路径依赖”和“跟风”现象,导致产业结构趋同、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问题,制约了整体经济效率的提升。要打破这一局面,就必须摒弃“大水漫灌”的思维,转向“精准滴灌”,引导各地区依据自身条件,找准定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格局。
原稿点击>>
经济时评:“一区一策”多元特色,才是高质量发展正道-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