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打破“孔雀大厂飞”,推动工程师人才下沉正当时|不老经济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9:0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正在加快释放。新华社近日报道称,有外媒评价: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正产生巨大回报。美国一家智库机构的数据显示,2022年,在全球排名前2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中,有47%的人本科学业是在中国完成的,而在美国读完本科的仅占18%。

最新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居世界第10位。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正从人口红利向知识红利转变。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师队伍。我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的521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765.3万人,增长约3.4倍,年均增速为6.3%。更大的人才库让中国更有机会实现技术突破。

但与此同时,我国工程师队伍建设仍存在结构性短板。首先,工程师在整体劳动力中的比重偏低。有研究称,2020年我国工程师在整体劳动力中占比为2.23%,虽然比二十年前增长1.52个百分点,但明显低于欧盟的7.4%、美国的4.4%、英国的10.8%、德国的7.8%和法国的7.0%。

其次,工程师集聚在大型企业现象突出,工程师人才“孔雀大厂飞”,中小企业求贤若渴。以清华大学电机系2023届毕业生为例,53名毕业生选择在电力/电工行业就业,其中电力规划总院、国家电网集团、华能集团、四方继保这几家大型企业和规划设计单位就占35人。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可能进一步拉大。据报道,中核集团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开放了1730个岗位,结果收到了1196273份简历。高校毕业生对进入国央企工作热情高涨。

这体现出我国工程师人才供需存在“温差”。行业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市场影响力,其创新研发的诉求也更加体系化,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无论是协同方式还是持续投入,都有较为清晰、完善的思路。而研发更加灵活、人才需求更加多元化的中小企业,很难套用这种培养供应模式,也难以和大型企业集团竞争人才。

创新型中小企业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工程师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某种程度上说,工程师的质量决定着创新型中小企业能否进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这是因为,中小企业难以建立起大型企业那样强大的科技研发团队,企业研发创新依赖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主要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的,如果想在企业生产条件下达到预期效果,需要不断优化工艺,这就需要企业具备优秀工程师人才,从而实现新产品和新技术从实验室到工厂的顺利切换。

因此,鼓励工程师人才下沉正当其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首先要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工程科技人才队伍质量。

当前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仍是创新高地,但工程师群体的分布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雁阵模式",成都、武汉、合肥等新一线城市正迎头赶上。有报道称,武汉光谷依托高校资源,聚集了工程师30万人,形成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2024年光谷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人才流动是一个市场化行为,但政府的公共服务创新可以优化人才要素的配置。工程师下沉也不例外。

早在十几年前,陕西省就印发管理办法,鼓励和选派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工程科技人员到中小企业担任首席工程师,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协助、指导和参与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浙江省多个地市建设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公益服务,通过平台汇聚人才资源,共享科研仪器设备等,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有的协同创新创业中心建立了专家库、工程师库和企业库共享机制,中心发挥桥梁作用,为工程师和企业牵线搭桥。这尤其适合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传统产业集聚区,比如,绍兴市2020年以来相继成立印染、珍珠、袜业等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协同创新中心也为地方引进的技术人才提供了创新创业平台,中心支持入库工程师自主创业,并配套提供场地、人才、金融等服务。

推动工程师人才下沉,根本在于中小企业是否选对赛道,是否有核心竞争力,从而给人才以发展预期。地方政府参与工程师协同创新,则可以有效放大协调整合效应,补齐中小企业工程师人才短板的同时,同时解决中小企业成长的其他问题。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