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北京报道
4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和嘉信理财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金融素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居民个人金融知识和技能问题的整体得分(作为金融素养的评估)为71.8分。
其中,居民金融素养的地区差异逐渐缩小,上海连续三年蝉联第一。
此前,《上海市民金融素养大型调查活动》亦显示,受教育程度高和收入水平高的上海市民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好。上海市民金融素养的差异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年收入水平等特征密切相关。相关问题的正确率与受教育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并且随着收入水平的上涨而逐步提高。
金融素养如何影响投资?《报告》指出,金融素养会影响居民对投资决策依据的选择,进而影响其投资行为;得分较低的受访者更依赖社交媒体和销售人员引导。总体来看,居民多元化投资意识有所提升,但总体水平仍有待改善。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罗荣华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提升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可以从三个方向着手:
一是知识普及,理解不同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更好地理解预期收益、回撤和波动率等关键指标的含义;
二是行为修正,基于行为金融知识,识别自身的过度交易倾向、损失厌恶等心理偏误;
三是制度激励,政策应推动“陪伴式”理财顾问机制、长期激励机制(如多年持有期产品享费率折扣)、金融知识“沉浸式体验式”教育平台。
(编辑: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