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社推出“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专栏,和全国各省区市党委机关报、各条战线的通讯员携手采写新闻,践行“四力”,共同记录奔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铿锵足音。
今日《光明日报》与《辽宁日报》同步刊出央地记者合作采写的报道,聚焦辽宁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锚定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全力以赴攻山头、打硬仗、破梗阻,振兴发展取得突破性、转折性、历史性进展。
说起辽宁,人们总有一种深切的期待:它曾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有着“中国装备看辽宁”之说。然而,老工业基地也曾一度发展放缓,急切地盼望着重振雄风……
如今的辽宁,又是何等景象?
走马辽宁,调研组发现,这里处处透着惊喜!特色文旅,让皑皑白雪变成了哗哗白银;产业升级,让老工业基地澎湃新活力;环境优化,让“投资不过山海关”成了永远的过去。
盘锦三力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新材料项目。
攻山头、打硬仗、破梗阻,扭转了经济总量全国排名持续下滑的局面,辽宁,正在经历一场“质”变!
春翩然来了!沉睡了一冬的黑土地醒了,黑油油的泥土尽情地沐浴着阳光、吸吮着春雨,透出了勃勃生机。
盘活资源,游客多了
一见到调研组,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艾芳琳便抛出几个数:“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6.5亿人次,带来6300多亿元收入。”
自然的馈赠、文明的印记、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累……面对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用好盘活?辽宁这些年可下了大功夫!
一路走一路看,这番“功夫”处处得到印证。
“进入冬天到现在,几乎没有空房!”在本溪花溪沐枫雪温泉旅游度假区,品牌部总监薛萌向调研组展示订房信息,“还有好多外地回头客呢,滑完雪再泡个温泉,贼拉‘上头’!”
说到辽宁吸引游客的秘诀,沈阳市副市长、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刘克斌给出了一个数字:42。
他解释,沈阳位于北纬42度黄金雪带,玩冰戏雪体感舒适,发展冰雪旅游“再合适不过”。
“这是我们的天然IP。但光靠‘老天赏饭’可不够。”刘克斌告诉调研组,2025年春节假期,仅沈阳市就推出了6大主题200多项文体旅活动,想方设法把人留下来——有“沉浸式”,坐近百米雪滑梯直达温泉这样的新鲜体验;有“运动系”,雪地踢足球、湖畔看冬捕这样的动感项目;还有“组合拳”,“冰雪+灯会”“冰雪+美食”“冰雪+文博”“冰雪+购物”这样的多元业态……
如果说自然禀赋与创新体验是吸引游客的“敲门砖”,那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活的历史资源,则是辽宁让“流量”变“留量”的底气。
“实在太忙了!每天接待十几批研学团,我们12个讲解员连轴转都应付不过来!”在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尹旭宏一边整理讲解设备,一边快步走向下一批观众。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祭坛、积石冢)保护展示馆。资料片
“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牛河梁遗址填补了中华文明史1000多年的空白!去年,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红山文化被正式写进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研学团暴增三倍。前不久我们接待了7个省份的学生,你瞧……”
顺着尹旭宏手指的方向,一群学生正簇拥在玉猪龙展柜前,兴奋地打量这件蜷身若环、首尾相衔的碧玉神器。
“除了溯源文明根脉,更要激活红色基因!”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张鹏说,“咱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作为东北抗联长期活动的重要区域,辽宁大地留下了太多重要的地标。省里专门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对多处遗址遗迹保护管理进行了提档升级。”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修缮后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邓铁梅司令部旧址、杨靖宇抗联统战大会遗址,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流下感动的泪水……
“辽宁的文化打卡点,实在太多了!”张鹏如数家珍: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抗战三部曲收官之作话剧《天算》近期在国家大剧院精彩上演,好评如潮;辽宁芭蕾舞团的原创舞剧《七夕》正在厦门、广州、上海等地巡演。《天鹅湖》《八女投江》等经典剧目也邀约不断、常演常新。“艺术院团创作热情高涨,文化市场铺得开叫得响!”
辽宁不但文艺底蕴深厚,也是我国著名的体育大省。
“一二三四,我爱辽篮!”辽宁体育馆内,大学生吕晓轩裹着“辽篮必胜”的围巾,吼得山响。
声浪一波接一波,巨型屏幕上,辽宁男篮奋勇拼抢的照片一帧帧闪过……
热的可不止场内,瞧瞧场外,也是一派繁忙:烧烤店里挤满了人,电视直播俨然成为比赛“第二现场”;便利店冰柜推出的“夺冠限定”汽水,引来打卡热潮……
在不久前落幕的2024-2025赛季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上,辽宁女排不屈不挠,获得季军。
2024年,辽宁男篮CBA三连冠、大连英博队冲进中超、辽宁女足成功升入女超。在全国首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上,女足冠军由辽宁队获得……
辽宁“三大球”这张“名片”,越擦越亮!
辽宁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几年辽宁体育产业每年的增加值都在400亿元以上。单是辽篮就延伸出一条“体育+”的新产业链——2024年主场比赛日,沈阳奥体商圈餐饮业客流、销售额增长均超过了30%,就连冰雪运动场馆预约量也随赛事周期在波动上涨。
“从前游客‘点一脚就走’,现在嬉冰雪、泡温泉、看展览、观比赛,没个一星期根本玩不透。”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任鹏说,“辽宁集聚文化的魅力、体育的活力、旅游的张力,正在向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的目标迈进!”
升级产业,筋骨壮了
“8.6万!”
一路采访,调研组在多个场合听到这个数字。“前些年,人口不断外流,我们心里难受啊!现在终于止住了,仅2023年,人口就净流入8.6万。”任鹏说。
回首过往,这里是一片挺起共和国工业脊梁的土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24项安排在辽宁建设。第一炉钢水、第一台机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轮船……上千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辽沈大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步伐的加快,全国各地奋勇争先。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中,白山黑水锻造出的不服输的劲儿再次激发出来了。
“气温跌破-20℃了,户外无人驾驶牵引车极端天气数据采集的好机会来了!”2025年2月,春节过后的一次低温,让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移动机器人事业部研究院院长吕祥仁的心热了起来。旋即,一场忙碌开始了……
新松是中国首个工业机器人诞生地,移动机器人一直是其看家本领。“可市场上哪会有一招鲜、吃遍天?”吕祥仁表示,“咱不在低端市场卷价格,而是要让高端产品占大头!”
不断梳理产品结构,向中高端迈进。从三张专利创业到三大类产品领先国际,今天的新松,产品出口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它,只是辽宁企业“向高看、向远生”的代表之一。在众多企业齐心协力下,2024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
“新动能往往脱胎于旧动能的转变,传统产业经过转型升级,可以再次成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宋帅官说。
调研组来到锦州汤河子工业园区时,中信钛业的实验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技术带头人吴琼的手指放在键盘上有点抖,屏幕上的数值在跳动,纯度一点点逼近99.9%。
“成了!”一声欢呼,掌声随之而起。玻璃器皿内,高纯二氧化钛粉末在灯光下泛着银光,这项突破,让锦州在全国有色金属版图上刻下了自己的坐标。
和吴琼一样激动的,还有他在园区里的老搭档甄雷。
“有了这么高纯度的二氧化钛粉作原料,咱的海绵钛也能再上一个档次了,造出来的硅晶不更牛了?!”
甄雷是宝钛华神钛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每次上游产品迭代升级,都是他最带劲儿的时刻。
“都知道我们这的硅晶很厉害,背后可离不开园区里的‘一盘棋’!”汤河子工业园区负责人李志新把调研组带到沙盘边上,“这家供铬,那家供钼,还有那边两家供的高钛铁和钨……115家企业,就像元素周期表,精准归位、协同发力!”
汤河子的蝶变正是辽宁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辽宁绘制了一幅“共享智造”的“作战图”:围绕22个重点产业集群,全省组建了20个重点实验室群,集聚了各类平台962家。
“向智能升级,向绿色迈进,着力构建具有本省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辽宁这股子劲儿,足着呢!”在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胡异冲看来,辽宁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不服输的,何止是工业!
在夜市嗦着鸡架,这份“生活气”是小鸡架赋予沈阳人独有的满足,更引得不少游客慕名来品尝。
网红小鸡架,背后是沈阳的畜牧大产业。
从活鸡依次上挂,到最后只剩鸡架,整个过程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调研组刚踏入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屠宰车间,就被眼前的场景吸引——分割、切块、装袋,30多道工序后,鸡腿、鸡胸肉等产品整齐地码放在成品区;称重式分级机精准分类,几乎不需要人工挑拣。
“我们的一条龙产业链涵盖饲料生产、孵化、养殖、屠宰、调理品与熟食深加工等业务环节,从源头保证食品安全!”禾丰食品总裁邱嘉辉自豪地说。
禾丰公司厂区内工作场景。
“沈阳的数字化养殖企业已超千家,畜牧业从家庭副业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形成集畜禽养殖、屠宰分割、深加工于一体的畜牧全产业链。”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老工业基地用“数字大勺”翻炒出了乡村振兴的新滋味。
“产业兴旺了,动能强劲了,想回来的人可不就越来越多?!这两年,辽宁高技能人才净增12.1万人。光2024年,就有近七成省内高校毕业生留辽就业,省外高校来辽就业的毕业生也增长了10%。”宋帅官说。
优化环境,投资来了
12家央企,16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160亿元!
3月初,与央企深化合作座谈会上敲定的这批“成果”,让辽宁干劲儿更足了!
“从去年到现在一顿忙活,北京的科技公司投资300亿元在沈阳搞项目,长三角的企业新增投资92亿元,启动产业园二期建设,还有外商增资200亿元,现在也在做后续配套……”辽宁省商务厅招商合作处副处长周界彤整了整手里的一摞材料说,“企业和项目就像‘候鸟’,哪儿生态好,就往哪儿‘飞’。”
辽宁省商务厅副厅长张剑说:“以前有人说‘投资不过山海关’,我们心里不得劲儿。是啊,发展落后了,营商环境也没跟上,客商可不得走嘛?!痛定思痛,必须得改!”
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省级层面的营商环境法规;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营商环境建设主管部门;国务院1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上线运行;1066项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
效果咋样?企业和群众说了算!
当着调研组的面,北京博锐新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钱路新点开了一条语音消息:“你们那项目快开工了,头绪多,有啥事儿随时招呼,我们上门做好服务!”
“这是沈阳市发改委总工程师王忠宝发来的,他对口服务我们公司。”钱路新扬了扬手机,“如今在沈阳创业,主打一个踏实省心!”
鞍山市餐饮店店主祁娜的创业经历,“省心”得超出她想象。
当初办营业执照时,她心里犯嘀咕:“不托关系,能办成事吗?是不是该走动走动?”
她把心思说出来,朋友们都拦她:“现在办事指南比导航还精准,你折腾啥?”
将信将疑的祁娜走进政务大厅,工作人员递上的《办事不找关系指南》让她大开眼界——从材料清单到流程图解,甚至连“易踩坑提示”都标上了。
仅用47分钟,祁娜就拿到了执照,还收到“小微企业礼包”申领提醒,“又能帮我省两万”!
指着柜台上的“好差评”二维码,祁娜告诉调研组,以前是求着政府办事,现在是监督政府办事。但凡诉求合理,投诉反映的事指定能有个说法。“你说就这环境,谁还费劲找关系啊?”
“风气正了,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自然越来越足!”辽宁省数据局(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副局长杨松涛说,辽宁的改变,正被越来越多人看到——
2024年,辽宁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4.1%,超额完成全年目标;经营主体数量同比增长3.1%,活跃度首次超过全国水平;全省经营主体营商环境满意度达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受理率90%;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81.6分,首次高于全国水平……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一直在路上!”杨松涛说,“东北的胸怀就像东北的大地,有了这样的胸怀,何愁东北不大踏步赶上来?!”
来源: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