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核国际经营向好净利1.8亿增83% 可控核聚变火爆盘中股价创10年新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7 09:56:00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站在了最强风口上,港股上市公司中核国际(02302.HK)股价狂飙。

5月26日午后,中核国际股价迅速攀升,最高涨至5.10港元/股,较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1.78港元/股大涨约186%。尾盘,股价有所回落,涨幅收窄至129.78%,收报4.09港元/港股。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盘中5.10港元/股,这是中核国际自2015年6月3日以来最高点,堪称近10年新高。

中核国际股价狂飙,源于万亿赛道爆发,可控核聚变掀起一场新能源革命。

中核国际是中核集团旗下唯一海外铀资源运作平台,作为核电燃料,天然铀将显著受益此次远期核电需求预期增长。

2024年,中核国际经营向好。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05亿元、1.81亿元,同比增长216.95%、83.42%

核电行业正迎来十年黄金发展周期,铀矿市场也将迎来结构性短缺时代。市场预期,中核国际经营业绩有望进快速增长阶段。

可控核聚变火爆股价大涨

万亿赛道爆发,中核国际股价狂飙。

5月26日早盘,中核国际以1.80港元/股开盘,微涨1.12%。随后,公司股价继续小幅上涨,后呈横盘势头。早盘收盘,公司股价为2.54港元/股;14时09分开始,开始发力;14时23分涨至3港元/股;14时27分前后,最高冲至5.10港元/股,涨幅约186%。随后,公司股价有所回落,截至收盘,涨幅收窄至129.78%,收盘价为4.09港元/股。

中核国际盘中股价5.10港元/股,回到了10年的阶段性高位。

中核国际于2003年初在港股市场挂牌上市,发行价0.93港元/股。

K线图显示,2009年8月4日,中核国际盘中股价曾达到12.90港元/股,是迄今为止的巅峰。

2015年6月2日,是中核国际的第二个阶段性高点,当日盘中股价达5.30港元/股。

如今公司的股价达5.10港元/股,据此可见,股价创下近10年新高。

股价大涨,主要源于中核国际站在最强的风口。

近期,可控核聚变概念火爆。被称之为改写全球能源版图的“终极能源方案”的可控核聚变 ,正掀起新一轮科技投资狂潮。受多重消息影响,可控核聚变概念一跃成为本月市场最强风口之一。

A股市场上,5月26日,瑞奇智造、哈焊华通、常辅股份、久盛电气、天力复合等近20家核电概念股涨停。

中核国际是最为正宗的核电概念股。中核国际为中核集团旗下唯一的海外铀资源运作平台,主要从事天然铀贸易的香港投资控股公司。该公司通过两个分部经营业务:买卖矿产物业分部主要从事铀产品的买卖;勘探及销售矿产物业分部主要从事铀矿产物业的勘探及买卖。该公司的主要供应商来自美国、哈萨克等地。

券商研报认为,作为核电燃料,天然铀将显著受益此次远期核电需求预期增长,且天然铀供需偏紧格局或将进一步强化。需要警惕的是,可控核聚变概念被爆炒,更多的是资本追逐,一旦炒作降温,存在股价大幅调整风险。

技术突破产业化提速

可控核聚变概念被爆炒,有一个重要基础,即相关技术获得突破。

公开信息显示,近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宣布,经过30多个国家数十年努力,成功完成世界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建设。这标志着人类向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迈出关键一步。

有消息称,中国作为ITER关键参与者,贡献了18%的核心部件。近年来,中国对可控核聚变领域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核聚变技术突破不断。

5月1日,我国BEST堆工程总装正式启动,聚变堆建设进入全面攻关阶段,力争在2027年完成全面建设并有望率先实现聚变发电的实验演示。

随着技术突破,可控核聚变发展提速,资本迅速涌入。

聚变行业协会(FIA)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中,全球私营聚变商业公司累计获得总投资额71.2亿美元,同比增加9亿美元,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屡创新高。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65亿美元, 2050年或突破万亿美元。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技术研发与设备制造、下游应用与运营等环节,涵盖了超导材料、磁体制造、真空系统、能源转换等多个环节。

根据中信证券测算,国内在建可控核聚变实验堆总投资额或超600亿元,带来确定性的上游零部件订单需求。

高盛的最新研报指出,核电行业正迎来十年黄金发展周期,铀矿市场也将迎来结构性短缺时代。研报预计,这一结构性短缺趋势将于2025年开始加速,到2040年全球铀矿缺口将达1.3亿磅。

铀矿市场将迎来结构性短缺时代,对于中核国际而言将是利好。

近年来,中核国际的经营业绩向好。2021年至2023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32亿元、8.11亿元、5.3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02亿元、0.72亿元、0.96亿元。

2024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05亿元、1.81亿元,同比增长216.95%、83.42%,增长强劲。

视觉中国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