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春山可望。很多人都已徜徉在春光中,与家人或朋友一同出游。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你做好出游准备了吗?4月22日,山西公安交警整理了早、中、晚三个时段需要注意的风险隐患点,提醒大家在踏青放松身心的同时,也别忽视交通安全。
清晨阳光“刺客”——出现“瞬盲”
隐患点:这两天,春光明媚,家住桥西的白女士每天早晨不到7时送孩子上学时发现,太阳光格外刺眼,在迎泽大桥上迎光行驶,阳光倾斜角度会导致视线受阻,很难看清路面状况,特别是路面如有积水,更加剧了阳光反射,有时甚至被阳光晃眼导致短暂“盲视”,给驾驶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危险。
事实上,除了清晨的阳光“刺客”外,当你驾车从隧道驶出或进入时,也会因为光线明暗变化大,出现“瞬盲”,导致无法及时应对突发情况,易引发追尾、碰撞等事故。此外,强光下挡风玻璃易产生镜面倒影,干扰驾驶人对路况的判断。
应该怎么做?
合理使用工具:提前准备偏光太阳镜,有效阻挡刺眼强光,保障视线清晰;行车时按需调节遮阳板角度,避免其下沿过低影响观察信号灯和路况。
保持安全距离: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刹车距离,以便在视线受阻时,有充足时间应对。
注意隧道行车:进出隧道前提前减速,进入隧道打开示宽灯,驶出隧道待眼睛适应光线后再提速。
清理车内物品:不在中控台放置会反光的物品,防止镜面倒影干扰视线。
晨雾弥漫——能见度骤降
隐患点:让张先生难以忘怀的是前两天的清明假期,他驾车带着家人回乡祭祖,本想早点走路上不堵车,没想到却在高速上遇上了团雾,雾中行车能见度不足50米,让他精神高度紧张。春季早晚温差大,清晨温度较低,加之团雾频发,尤其是高速公路临水、山谷路段。此时,如果踏青车辆雾中跟车过近,易连环追尾。
应该怎么做?
雾灯优先:及时开启雾灯+近光灯(禁用远光灯),双闪仅用于紧急停车。
拉大车距:能见度<100米时,车距保持≥150米,参考护栏或路面标线行驶。
应急避险:误入团雾区勿急刹,点刹降速至20km/h以下,逐步靠边停车待雾散。
中午强光直射——炫目“辣眼”
隐患点:正午阳光直射挡风玻璃,刺眼的阳光会使驾驶人一瞬间丧失路况判断力,带来非常大的安全隐患,这种由太阳光造成的眩目,导致瞬间致盲约3-5秒,易忽略行人、坑洼或弯道障碍物。
应该怎么做?
物理减光:佩戴偏光太阳镜(选灰色镜片),倾斜遮阳板至侧窗与挡风玻璃交界处,阻挡强光。
调整座椅:山区路段微调座椅高度,降低光线直射角度。
驾驶策略:强光路段车速要≤60km/h,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
春困疲劳——反应迟钝
隐患点: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随着天气回暖,很多人都会犯困,特别是在午间饱食后。此时如果驾车出行,犯困会导致判断力下降,反应迟钝、操作失误增多,极易引发交通事故。
应该怎么做?
主动提神:车内备清凉油、薄荷糖;开窗通风提神。
强制休息:一旦出现困倦、疲乏、嗜睡等现象,要及时到安全地带停车休息,驾驶人可适度做一些颈部、腰部、腿部的拉伸运动,缓解疲惫状态。
饮食调节:午餐七分饱,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困意;喝绿茶或黑咖啡提神。
夜间光线差——路况难辨
隐患点:夜间视线差,驾驶人对道路情况的观察能力降低,夜间郊区无路灯路段多,急弯、窄桥、临崖路段难辨边缘,易压线或滑出车道。
应该怎么做:
正确使用灯光:合理使用远光灯和近光灯,会车时及时切换近光灯,避免影响对向车辆驾驶人视线。
控制车速和车距:夜间行车速度应适当降低,与前车保持比白天更长的安全车距,以便应对突发情况。
谨慎超车和变道:超车和变道前,提前开启转向灯,仔细观察周围车辆和行人情况,确保安全后再进行操作。
夜间赶路——应急不当
隐患点:春日出游,日间活动消耗大,很多人喜欢赶着夜路回程,长时间驾驶,再加上熬夜赶路,人体疲劳反应加剧,风险隐患加剧,反应延迟,行车过程中潜藏了不少危险,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很容易应急处理不当。
应该怎么做?
保证充足睡眠:出行前保证白天可以充分休息好,也可以几人轮流开车避免长时间驾驶。
合理安排行程:白天连续驾驶不超过4小时,连续驾车4小时需停车休息20分钟以上;夜间连续驾驶不超过2小时。
采取提神措施:行车中感到困倦,可通过开窗通风、涂抹清凉油等方式暂时提神,若效果不佳,应立即到安全地带停车休息。
总之,春景美不胜收,但出行一定要注意安全,携一份谨慎上路,带一份小心开车,开心出游,平安回家。
太原日报 记者 杨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