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捏捏”博主自曝患癌退圈,还有“喉咙痛烂手指”症状!“捏捏”玩具是否安全再引热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6 11:33:00    

近日,一位ID名为“有只猫叫小朋友”的捏捏博主发文告诉粉丝:

“得癌了,近期都不会更新捏捏了。”

博主公开了自己的诊断病例,显示诊断意见为“右肾下级占位,肾ca可能,建议穿刺活检。”

意味着医院给出的诊断是右肾下极区域出现异常组织占据,存在肾细胞癌的可能。

该博主是一位分享自己制作捏捏玩具并售卖的捏捏玩具的博主,

文案中虽然未透露患癌原因,但其患病的消息很快引发了网友及捏捏同好圈的热议。

“捏捏”是什么?

这是一种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慢回弹解压玩具,捏捏本体的材质以硅胶、TPR(热塑性橡胶)、软胶为主要材料,

自制捏捏还会使用色素、胶水等更多材料,制作成型的捏捏玩具大多密封在PVC塑胶袋中以便揉捏,深受年轻人喜爱。

除玩具厂家大量生产、制作外,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大批手工制作、出售捏捏的个人商家,这些个人商家大多在自己家中小批量的制作更具风格化、个性化的捏捏玩具。

据媒体此前报道,由于部分“捏捏”采用纯手工制作的模式,制作周期长、数量稀缺,因此一些热门版本的“捏捏”被炒到了数百乃至数千元的高价。

此前,多位捏捏玩家自曝,玩捏捏之后出现喉咙痛、烂手指等症状,致使爆火的“捏捏”安全性问题再度浮出水面。

从去年起,就出现了多位捏捏博主、商家向粉丝和消费者报告自己患病从此退圈的消息。

有极少数人的病情比较严重,更多捏捏店主称自己中毒了,不敢再继续制作了,

“这两天做订单总觉得嗓子干痛,今天起床发现咳血了,搜了一下发现不少店主出现嗓子痛、起痘痘、免疫力下降的情况。”

“捏捏中毒进医院了,告诫各位千万不要在卧室做捏捏。”

“闭店了,一做捏捏眼睛就痛,身上长了一些痒痒的小红点,可能甲醛的确有影响。”

“抱歉通知永久闭店了,二月份起我开始胸闷咳嗽不断,老公也有这个症状,还以为是我感冒传染他了,三月体检发现血常规异常,为了身体考虑决定不再做捏捏了。”

然而,“捏捏”中毒伤害身体健康的元凶很快被指向了甲醛。

随着捏捏的升级换代,捏捏本体制作更多的采用食品级硅胶,其安全性相对TPR而言好一些,但成品捏捏会密封进PVC塑料袋中以便出售,家庭作坊通常使用直板夹等加热方式密封PVC塑料袋,PVC受热后增塑剂溢出,释放有毒气体。

此外,具有复杂装饰的捏捏使用到的胶水也被认为是甲醛的重要来源。

去年9月,测评博主“老爸测评”对多款捏捏进行甲醛含量测试,8款热销捏捏中6款甲醛严重超标,最高的一款超标近46倍。

尽管测评结果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但记者注意到,“老爸评测”所曝光的这几件产品,有部分同样款式的产品仍在公开售卖。

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全部超标,最高的超标50倍,其中五款配了袋子的捏捏袋子全部邻苯超标。

这种物质常见于新房新车中,短期接触可引发呼吸道刺激(咳嗽、咽痛)、皮肤过敏(红肿、溃烂),长期暴露可能损害神经系统,甚至增加患癌风险。

部分产品包装袋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超标78-149倍,该物质可能导致儿童性早熟及生殖系统异常。

不少网友看到消息后表示,“再也不买了”“好可怕的东西”:

早在2020年,广州市消委会曾委托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对包含“捏捏”在内的37款解压玩具进行测评,超七成不达标。

当前部分社交平台对捏捏做出了健康提示,搜索捏捏会显示“部分产品可能含有有害化学物质,请谨慎使用。”

就捏捏玩具而言,市场监管目前还存在不力的情况,买家购买到不合格原料的捏捏也很难追溯维权,很多手作卖家对于制作捏捏中使用的这些化工合成品的危害性和自我保护方法更是一知半解。

那“捏捏乐”还能玩儿吗?可以玩儿,但这4点一定要做好——

①购买渠道要选好

选择大型超市、品牌玩具店或官方认证的网店等正规渠道购买,并妥善保管购物凭证。

②没有这些标识,再贵也不能买

注意查看产品名称、生产厂家、执行标准、主要材质、适用年龄等重要信息。如果啥也没有,别说价格贵了,白给的咱也不能要!

③有刺激气味的千万别买

玩“捏捏乐”时,一般处于室内,环境相对密闭,对于儿童而言,监护人更容易放松警惕,所以,玩“捏捏乐”时,建议保持通风。

④玩够了也不能放松警惕

玩完后要及时洗手,防止残留在手上的有害物质进入体内。

另外,爸妈要睁大双眼,防止孩子啃咬、舔舐,最好不要让娃玩太久和太频繁,且避免让3岁以下的儿童接触此类玩具。

江苏省消保委此前发文提示,消费者需在正规渠道购买的同时,商家也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明确标注厂家、质量合格证等相关生产信息。

化工行业资深研究员曲睿晶也同样建议,消费者应尽量选购有商品编码的产品,不要购买“三无”产品。

“捏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压力,但也会与身体频繁接触,选购时一定要谨慎,不能“顾此失彼”。

(齐鲁晚报综合扬子晚报、中国蓝新闻、潮新闻、南方日报、深圳新闻网、钱江晚报、消费日报官方平台版、@深圳卫健委、新浪微博、网友评论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