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船政》演出打造的动态交互式观演体验
东南网3月31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文/图)日前,平潭国际旅游岛“蓝眼泪沙滩”上,数架搭载LED灯光的夜光风筝划破夜空,来自杭州的游客王女士手握智能手环,随着手势摆动操控风筝轨迹。“这不仅是放风筝,更像在指挥一场光影交响乐!”她惊叹道。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提振消费,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是今年政府工作重要任务。而以上这场由AR技术与传统民俗嫁接的“风筝元宇宙”活动,正是福建文旅“场景创新工程”的缩影。
在福州三坊七巷,记者佩戴AR眼镜走进林则徐纪念馆,鸦片战争的炮火声在耳边炸响,虚拟的林公全息影像正与英国商人谈判。“历史场景还原让客单价提升40%。”景区负责人表示,通过动作捕捉、气味模拟等技术,将福建的文化特色IP转化为可交互的消费场景。
2024年4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以科技赋能和数字化带动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2024年5月,福建印发了《2024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鼓励各级文旅机构新建和整合提升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数据资源,培育一批智慧景区。创建一批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场景示范案例。
佩戴上轻巧的专业头显设备,便可“闪现”海底森林,海底摇曳的植物、奇异的海洋生物以及神秘的亚特兰蒂斯遗迹,都逼真地展现在眼前,触手可及,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凡尔纳笔下的科幻世界,对未知的海洋展开无限遐想……这些在福建博物院的《海底两万里》XR 大空间沉浸体验展中都可以体验到。
“展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多人 XR 大空间数字化交互技术等前沿科技,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为观众开启了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福建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展览还推出了《永远的盛唐》沉浸式演出。观众佩戴 VR 眼镜,在约30分钟的体验时间里,能在200平方米的空间中自由行走,一秒穿越回盛唐:穿梭在丝绸之路市集,感受当时的贸易繁荣;欣赏杨贵妃的优美舞姿,与李白、杜甫等文坛巨擘对话,实现让历史“动”起来,让文物“活”起来。
武夷山脚下的“茶疗康养小镇”,上海白领张先生正在云雾缭绕的茶田中体验“五感疗愈”:戴着生物传感器采摘茶叶,系统根据心率波动推荐专属茶饮配方。“这不是普通民宿,而是身心修复工作站。”项目运营方负责人介绍,依托森林覆盖率78%的生态优势,福建已培育多个“自然疗法”综合体,康养消费年均增长达210%。
在厦门沙坡尾艺术街区,记者遇见正在直播卖漆器的淘宝店主小林,她的直播间设在百年骑楼改造的“跨界实验室”里。这里白天是大学生设计的装置艺术展,傍晚变身沉浸式闽南菜餐厅,深夜则成为电子音乐现场。
“我们测算过,业态混合使坪效提升3倍。”街区主理人黄女士展示着数据大屏,显示当日客流量中,42%同时参与了两种以上消费。
在福州,《最忆船政》实景演艺项目巧妙地将船政空间特色与现代科技融合,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内+外”全天候的动态交互式观演体验。在南平,游客通过“武夷山旅游”小程序,可以实时查看景区人流、天气、交通等信息,还能预约VR导览服务。在三明,以“天涯明月刀”国风电竞 IP 为主题,将游客和电竞玩家从线上带入线下,实现“土楼+电竞赛事+沉浸式体验+度假民宿”多元化文旅新体验。
“福建是文化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大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潜力足、后劲强。”福建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文塑旅加快推动智慧文旅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文旅产业发展、服务和监管等方面推动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