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国道灯影斑驳。一辆伪装巧妙的“百吨王”刚驶入卡口,便被交通、公安联合执法精准拦停;超限检测站指挥中心里,智能视频正24小时排查违法轨迹;翌日清晨,企业法人看到刚收到的信用惩戒告知书陷入沉思……这一幕幕,正是烟台治超的“实时画面”。
根据市交通运输局部署,2025年以来,市交通运输执法监察支队以信息化为核心,打造“联动执法+科技感知+信用惩戒”全链条治超体系。截至目前,累计查处超载货车2500余台,卸货8万余吨,道路交通事故率显著降低。在这场守护路桥安全、捍卫人民平安的保卫战中,烟台用智慧之“网”兜住每一吨的底线,用信用之“尺”量出每一条红线,让“百吨王”寸步难行。
联合亮剑,昼夜鏖战守护路桥安全
7月10日凌晨2点,S304国道上,依旧热浪扑面。夜色中,一束强光伴随着刹车声划破寂静,一辆重型半挂车缓缓驶来。车身超长,轮胎变形,刹车沉重,经验丰富的执法人员一眼识破,迅速将其拦下。这是一辆满载尾矿沙的“巨无霸”,过磅秤数字一路飙升,最终定格在126.6吨——超载158.4%!“这些司机总以为深夜能躲过检查,殊不知我们早已布下天罗地网。”执法人员的声音在夜风中格外沉重,“这要是出了事,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的场景在全市14个区市、16个执法点同时上演。在烟台港2号门附近,联合执法人员刚刚对两辆超载自卸车完成称重;高新区往牟平的路口,他们正对一名试图逃避检查的司机进行说服教育;莱山区植物园附近,还有3个月退休的老执法队长带着队员在深夜中坚守……
这是本次全市“百吨王”货车专项整治行动的首个集中行动日,烟台市交通运输执法监察支队联合11个区市执法大队会同公安交警,通力合作、同步开展。公安交警“检查”,交通执法“过磅”,160名队员、16组队伍“定点+流动”无缝衔接。当晚,共检查货车604台,查处超限超载车辆21台,其中2台“百吨王”被依法查处,卸载货物730.5吨。
此次专项行动拉开了为期4个月的“百吨王”专项整治序幕。根据省交通运输厅、公安厅部署,结合全市超限超载深化治理工作会议要求,即日起至10月底,全市将每周开展不少于1次的联合执法,特别加强夜间、凌晨等重点时段的巡查力度,重点打击“后半夜”侥幸心理。
全市“一盘棋”的治理模式已成为烟台治超工作的常态:今年以来,通过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一执法标准、共享监控数据,已累计开展联合执法216次,查处超载货车2500余辆,形成了“统一指挥、分区负责、科技支撑”的治超新格局。
“现在的治超不再是单打独斗,过去靠运气,现在靠体系;过去拼体力,现在拼算力。”货运科科长孔祥领感慨道,智能监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扫描,与路面执法力量形成线上线下联动,让超限超载车辆无处遁形。
凌晨4点,执法人员们脱下被汗水屡次浸湿的服装,他们收队,把危险留在了身后,把平安交给了黎明。
科技赋能,智能平台让超载无所遁形
在烟台市治超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跳动着各治超点的实时数据。突然,系统发出警报:一辆6轴货车在某点位超载6%。“按新规,超载10%以内首次违法只警告不处罚。”值班员都旭华边说边向涉事企业发送警示短信。下一秒,另一辆2轴货车超载37%,警报升级,执法力量火速调度,一场“猎超”行动悄然展开。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烟台市创新构建的科技治超网络,正在改变传统的“人海战术”。37处非现场执法点如同不知疲倦的“电子执法人”,24小时紧盯各条要道。这些智能监测点配备了动态称重、车牌识别、视频监控等先进设备,日均监测车辆超过5万台次。
“最繁忙的点位,一天能监测1万多辆车。”技术负责人介绍说。系统会自动筛选出嫌疑车辆,超载10%以内的自动发送警示短信,10%以上的立即派警处置。这种分级处理机制既保证了执法力度,又体现了人性化管理。
近日凌晨的一次专项行动就是科技治超的典型案例。智能系统率先在五卒山隧道发现一辆“百吨王”,指挥中心立即调派交警铁骑和交通执法人员合围,从发现到查处仅用8分钟。“过去靠人眼识别,现在靠数据说话,效率提升十倍不止。”烟台市超限检测站站长邵峰感慨万千。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套智慧平台织就的网络还在不断完善。全市规划建设监测点位62处,选取大货车必经之路,精准网式布局,24小时全车道监测,无缝对接公安天网系统,实现“发现—取证—处罚”全流程电子化。“一张网”越织越密,执法人力与时间的短板被补齐,科技的力量在此刻彰显。
但科技治超并非冷冰冰的。系统会记录每辆车的违法历史,对违法轻微初犯者以教育为主,对屡犯者则加大处罚力度。“首违不罚”的实施,为司机留出改过自新的机会;“一超四罚”“信用惩戒”等措施,让违法者真正“长记性”。“科技让执法更有温度”,这正是烟台科技治超的精髓所在。用高科技织密防控网,用人性化考量守护每一份平安,这是烟台治超的智慧,更是这座城市的温度。
闭环治理,从路面查处到源头根治
上午9点,芝罘区某物流运输公司,交通运输执法监察支队执法人员上门检查。会议室里,企业负责人低着头,墙上显示屏播放着超载车辆的违法监控视频。“你们公司又有车辆因超载被查了。”执法人员语气沉重地说,“这次不仅要处罚司机,公司也要停业整顿。”企业负责人额头冒汗,深知这次的教训远比罚款沉重。
这是烟台市“一超四罚”机制的日常场景。与简单罚款不同,烟台建立了从货源到车辆、司机再到企业的全链条追责体系:既要处罚违法司机,也要追究运输企业、装载源头和企业负责人的责任。
2025年以来,已有139家货运企业被停业整顿,47家源头单位受到行政处罚。
“超限超载违法运输行为严重损害公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直接威胁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市交通运输执法监察支队支队长周鹏飞强调。“当然处罚只是手段,安全才是目的”,为此,支队创新推出了“约谈前置”机制——在企业达到处罚标准前,先进行警示约谈。机制运行以来效果显著,停业整顿企业数量逐月下降。“被约谈时看到的那些事故视频,比罚款更让人警醒,也让我更深刻地领会到:安全远比利润更重要。”一位刚刚被约谈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坦言。
信用惩戒是另一把利剑。烟台市交通运输执法监察支队依法将“一超四罚”停业整顿企业纳入山东省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信用系统“重点关注名单”,对相关企业在日常管理、执法检查中予以重点关注,加密执法检查频率,并严格执行安全信用D级惩戒措施,依法取消其政府性、政策性资金支持等。某物流公司因多次超载被降为D级后,银行贷款遭拒,不得不彻底整改运营模式。信用惩戒让违法企业真正感受到了痛。
烟台的做法也并非一味严惩。他们首创“双书同达”制度,在送达处罚决定书的同时,附上信用修复指南。2025年以来,已有100余家企业通过整改完成信用修复。“我们既要严格执法,也要给企业改过自新的机会。”支队长周鹏飞表示。
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理念已显现成效。曾经猖獗的“百吨王”现象已大幅减少,超载引发的交通事故也同比下降。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运输企业开始主动加强管理,某公司甚至主动安装了智能称重系统。“安全才是最大的效益。合法运输既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我们企业和驾驶员负责。”该公司负责人说。
夜幕再次降临,执法人员们又开始了新一轮巡查。从路面查处到源头治理,从行政处罚到信用监管,烟台市正在构建超限超载治理的全链条闭环治理机制。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正如一位交通执法人员所说:“每查处一辆超限超载大货车,就可能避免一起惨剧,这份坚守值得。”(张孙小娱 周文豪 栾云峰)
责任编辑:王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