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紫禁城乾清宫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0 20:46:39    

皇帝自称是天子,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因此称为“紫禁城”。故宫旧称紫禁城,从明朝永乐到清朝宣统,共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统治中国达491年。紫禁城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乾清宫

乾清门

内廷宫殿的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内延是帝王后妃们居住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三宫是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六院是指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透过后三宫的华丽和东西六宫的陈设可以感受到昔日帝王生活的奢华和六宫粉黛生活的温婉气息。

乾清门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为乾天清正之意。 乾清门外向东西两侧展开琉璃影壁,门前陈设金狮和金水缸,门内高台甬路直通乾清宫前丹陛,为皇帝御路。

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米,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高1.5米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中为御路石雕,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内廷的铜鎏金狮子比起外朝太和门的青铜狮子少了几分阳刚和霸气门,多出些许阴柔和温顺。狮子造型是雄雌一对,雌狮左脚逗弄着小狮子,表示母仪天下,子嗣昌盛;雄狮右脚踏着绣球,象征皇权至上,一统天下。后宫里的狮子与前朝的略有不同,眼睛被眼睑遮去一半,耳朵半遮半露,意为:该看就看,不该看就一点也不看;该听则听,不该听则不听。

乾清门前的铜狮

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米,长9.7米,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花形自然逼真,色彩绚美艳丽。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

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乾清门的规制明显小于前朝太和门。

乾清宫

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为乾天清正之意。

乾清宫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是皇帝的住所。

乾清宫

乾清宫殿堂正中“正大光明”匾背后是清代皇帝放置建储密匣之处,即是雍正皇帝创建的秘密建储制储藏传位诏书的地方。所谓秘密建储制,即将选定的皇位继承人名封存在建储匣内,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待皇帝死后,取下匣子由秘密指定的皇子即位。清朝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皇帝都是按秘密立储制度登上皇帝宝座的。

乾清宫内景

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

1644年,清军入关,年轻的顺治皇帝,成为清朝入住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他把寝宫选在了乾清宫,后来,他在殿中央挂了一块匾额“正大光明”,揭开了新王朝定都紫禁城的序幕。

乾清宫内景

康熙皇帝都曾在这里居住,并在这里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从清朝第五代皇帝雍正开始,将寝宫移到了养心殿。

乾清宫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铜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乾清宫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江山社稷金亭,象征皇帝掌握着皇家的江山、社稷。乾清宫在整个紫禁城等级仅次于太和殿。乾清宫与交泰殿、坤宁宫合称为内廷后三宫,后三宫建筑形式与前朝的三大殿相似,但型制略小。

乾清宫大殿前平台

明清皇帝驾崩后都在此停棂,以示“寿终正寝”,要在这里停灵,祭奠15日,表示寿终正寝,之后才可以转移到其他地方。

清代时,乾清宫还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枢的地方。即使皇帝死在其它地方,也要先把他的灵枢(也称梓宫)运往乾清宫停放几天,再转至景山内的观德殿,最后正式出殡。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皇帝死在畅春园,雍正皇帝死在圆明园,咸丰皇帝死在避暑山庄,他们的灵枢都曾被运回乾清宫,停放在这里并按照规定举行祭奠仪式。

乾清宫月台

据记载,明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在乾清宫。

嘉靖皇帝朱厚熜明朝嘉靖年间的“壬寅宫变”,是历史上一起罕见的宫女起义。嘉靖皇帝还用虐待宫女的方法来炼取长生不老药,命方士炼丹,服食后可壮阳强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宫婢杨金英等16名宫女联合起来,准备谋杀嘉靖皇帝。她们趁世宗熟睡,摸进乾清宫寝宫内,有的用绳子套脖子,谁知在慌乱之下,宫女们将麻绳打成死结,结果只令嘉靖皇帝吓昏,而没有毙命。在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报告给方皇后。方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制服。最后,杨金英等宫女、端妃曹氏与宁嫔王氏等俱被残酷地凌迟处死。由于此事发生在嘉靖壬寅年,所以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壬寅宫变”。

乾清宫月台上的铜龟

“壬寅宫变”后,乾清宫成了嘉靖皇帝的梦魇之地,之后他搬去西苑居住,20多年没有回紫禁城。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皇帝病危,他才从西苑回到了乾清宫,回到当初他登上皇位时的居所。当天他就在乾清宫驾崩了,葬于十三陵永陵。

《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据史书记载,《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明朝各代帝王中查阅过《永乐大典》的寥寥可数,嘉靖皇帝却是个例外。嘉靖皇帝在位45年,崇信道教,朝政昏庸。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却似乎对《永乐大典》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嘉靖皇帝的案头常常放置了几册《永乐大典》以便随时翻阅,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庭上引用。《永乐大典》正本失踪沉寂了数个世纪,嘉靖皇帝驾崩下葬。可是,从此时起,《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信渺然。皇帝的丧葬与正本的失踪如此巧合,所以有人认为《永乐大典》是正本,完整的一部巨书,没有毁亡,更没有遗失,它也许作为嘉靖皇帝的殉葬品埋藏于永陵的地宫中。这一传闻更增添了人们对永陵的神秘感。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病死。太子朱常洛继位,改年号为泰昌,所以习惯把他叫作泰昌皇帝。朱常洛登基后宠妃李选侍照顾皇长子朱由校迁入乾清宫。朱常洛即位后,颇具心计的郑贵妃为保全自己,取悦新帝,从侍女中挑选了8名能弹会唱的美姬进献给泰昌帝。本来以为新君继位,会有一番作为,不想登基大典后仅十天,泰昌帝无所事事,耽于淫乐,即位后更不注意身体,没过几天就阴虚火旺,卧病不起。泰昌皇帝命身边太监速召李可灼进宫。李可灼诊视完毕,泰昌皇帝命快快进药。诸臣再三嘱咐李可灼慎重用药,泰昌皇帝则不断催促赶快和药。

乾清宫月台上的铜鹤和日晷

到日午,李可灼进一粒红丸。泰昌皇帝先饮汤,气直喘。待药入,即不喘。于是称赞李可灼为“忠臣”。大臣们都心怀不安,等候在宫门外。一位太监高兴地出来传话:皇上服了红丸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李可灼又进一丸。泰昌皇帝服用鸿胪寺丞李可灼有自制的红丸仙药,没过几个时辰泰昌皇帝就死了。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泰昌皇帝朱常洛逝于乾清宫,葬于十三陵庆陵。这时他即位仅29天,史称“一月天子”,成了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泰昌皇帝之死究竟何因,始终未解,这件因“红丸”引发的宫廷案件,史称“红丸案”。

移宫案,发生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太子朱常洛继位时,郑贵妃派侍女李选侍侍奉泰昌皇帝。泰昌皇帝因红丸案死后,立泰昌皇帝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为帝。泰昌皇帝的爱妃李选侍又想继续侍奉天启皇帝朱由校。当时,郑贵妃、李选侍、魏忠贤来往甚密。魏忠贤想利用朱由校年幼之机,把持朝政大权,坚持让李选侍居住在朱由校所在的乾清宫内。而内阁诸大臣站在乾清宫门外,终于迫使李选侍移居哕鸾宫。史称“移宫案”。此案议论颇多,后来成为派系斗争的代名词。

乾清宫月台上的香炉

移宫案是在一月天子朱常洛死了以后,他的爱妃李妃有野心相当皇后,所以就坚持要和即将登基的皇太子朱由校一起住在乾清宫,以此要挟群臣。但是这些大臣设计把太子从她手中骗了出来,可是他还是在乾清宫不走。直到太子即位前一天晚上,大臣一起到门口斥责他,就这样,他才被迫离开了乾清宫。

每年的元旦和皇帝的万寿生日庆典,都要在乾清宫家设宴招待群臣。称为内廷宴,也称家宴。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两朝,多次在乾清宫举行盛大宴会,称为升平嘉宴,目的是昭显盛世辉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