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什么时候是七夕(七夕的由来和风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6 08:50:18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七夕

节日发展


七夕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

传奇故事


用沙画为您讲述传奇的爱情故事

节日习俗




穿针乞巧




供果焚香祝新秋

庭中比巧月如钩

年年闺阁乞织女

男儿何曾求牵牛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着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喜蛛应巧




七夕织女赐新妆

挑来蛛丝盒中藏

明朝结成玲珑网

试比阿谁称巧娘


“喜蛛应巧”或曰“蛛丝乞巧”,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乞巧方式,女人们在七夕之夜捕捉蜘蛛(也称喜子)放在事先准备妥当的小盒子中,翌日清晨打开盒子,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标准评价蜘蛛一夜所织,来研判得巧丰寡。这个习俗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投针验巧




佳节女儿约诸邻

迭将水碗丢巧针

日光照得龙梭影

绣出鸳鸯如意君


“投针验巧”,也称“丢针卜巧”或“丢巧针”。在七夕正午时分,将一盆清水置于户外爆晒,一段时间以后,漂浮而至水面的尘土会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放在水上,有了薄膜的支持,针就会浮在水面,不会下沉。水中会出现不同的针影和波纹,如果出现花朵、云彩、鸟兽的形状,就意味着得巧了。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此民俗与明清两代尤为盛行。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