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文房四宝哪个朝代发明的 ?文房四宝的前世今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11 09:37:56    

文房四宝,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则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又有了变化,代表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然而自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才又渐渐恢复了生机。纵观历史,宣城一直都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更是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所产的宣纸(泾县)、宣笔(泾县/旌德)、徽墨(绩溪/旌德)、宣砚(旌德)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一一介绍笔、墨、纸、砚的前世今生。

毛笔鼻祖——宣笔

宣笔源于秦代,盛于唐宋,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据唐代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奉命南下伐楚,途经中山地区,见此地兔肥毛长,又盛产竹子,遂命人逮兔取豪,以竹为管制笔,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毛笔,世称“蒙恬笔”。司马迁《史记》记载“蒙恬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蒙恬笔亦称“秦笔”。隋开皇九年(589),宛陵改称宣州,遂改秦笔为宣笔。

世人大多习惯把宣笔和湖笔进行比较,却不知它二者本就是同根同源。湖笔起于宋元时期,兴盛于元,明清时期超越宣笔而后来居上。南宋时期,湖州是士大夫们息影山林的首选之地,他们及附庸的文士们哦咏苕霅之间,唱酬青卞之下,带动了文房用具的发展;书风的流变和泼洒写意的文人画影响了毛笔的笔料由以兔毫为主转向以羊毫为主。而此时地处江南的宣城却因战乱而凋敝,使与宣城接壤的湖州十分幸运地免受兵锋的洗劫,成为南宋遗民聚居之所。宣城的部分笔工徙居临近的湖州,赖此江南硕果仅存的毛笔使用群体为生,并以他们的需求改进制笔工艺,湖笔就此诞生。湖笔的蜚声四海,当始于元。钱舜举(钱选)的画、赵孟頫的字、冯应科的笔被并称为吴兴三绝。随着赵字的雄踞海内、朝野交誉,赵孟頫手中那枝握笔终日、日书万字而不败的冯应科“妙笔”,令名便不胫而走,深入人心。有元一代,湖州制笔能工迭出,冯应科、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等十余人留名史卷,“湖笔”之名就此奠定。但现在由于制笔技术的交流和扩展,现代的湖笔和宣笔的选材、技术的差别已经逐渐缩小,除产地,名牌外,无大的明显的区别,因为宣笔制造历史更为悠久,所以被视作毛笔正宗。更是在2008年6月7日,宣笔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宣笔的盛名开始传播中外。

落纸加深,万载存真——徽墨

徽墨,即徽州墨,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徽墨,作为“徽州所产之墨”的统称,起始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而此前则誉为“新安香墨”。徽州制墨历史,不晚于唐朝末年,而名声鹊起却在南唐后主李煜执政之时。

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自此徽墨便开始从历史的长河中诞生。后到南唐后主李煜时期,因其雅爱书法绘事,将当时的徽州制墨师奚廷任命为墨务官,并赐予“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则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就这样到宋宣和年间,便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新安(徽州)之墨也名声倍增。后因墨工张遇利用徽州的优质松烟、桐油烟制墨,将徽墨由单纯的松烟墨推向了与油烟墨并举发展的新时期。全国制墨中心也在这个时候南移到了歙州。制墨高手在歙州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自此徽州墨业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解放前夕,徽墨业因受政治影响处于“风前残烛,瓦上晨霜”的衰微阶段。但新中国成立后,绩溪、屯溪、歙县等地的墨厂墨店又重新恢复了发展,让久负盛名的徽墨也获得了新生。在2015年12月,徽墨也是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纸寿千年——宣纸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中,其《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中说:“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早记载宣纸的文章。并且描述了宣纸的功用,用于书画,用于摹写。在唐朝,宣城郡所造纸即因品质出众,成为上贡朝廷的贡纸。 而到宋代,最出名的就是诏贡宣纸。据宋代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熙宁七年(1074)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自今公移常用纸,长短广狭,毋得与宣纸相乱”。说明宣纸在宋代已由朝廷下诏上贡朝廷。且宣纸在使用上有一定的规制,官署间的公文(公稿)是不得使用宣纸的。再到后来,据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中序言所书“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这说明在宋末元初时期,曹大三为避战乱谋生、由虬川迁至泾县小岭以制造宣纸为生,且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宣纸世家”。在明宣宗时期,宣纸被皇帝以年号称为“宣德纸”,这时宣纸的制造达到了很高水平,远超前代,进入了发展的成熟期。直到清代的康乾年间,宣纸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清末及民国初年时宣纸的通商渠道受到严重干扰,宣纸的价格起伏很大。再加上机制纸的冲击,宣纸销售陷入危机,泾县的宣纸生产也因此难以为继,苟延残喘,新中国成立前夕,宣纸全面停产,宣纸匠人流离失所,纷纷改谋生路。直到1951年,在政府的直接关心下,成立“皖南泾县宣纸联营处”,统一生产、经销宣纸。1954年2月,为了进一步发展宣纸生产,县政府撤销宣纸联营处,正式批准成立了“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从此,宣纸生产有了自己的归属,宣纸产业获得了新生。在2002年8月,宣纸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文房四宝之首——歙砚

歙砚,全称歙州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黄河澄泥砚齐名。关于歙砚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唐代左右,但也有专家学者根据砚石研究专家程明铭先生的研究资料和对现存出土古砚的研究分析认为,认为歙砚极有可能始于汉代,晋代及南北朝时期不断出现,唐、宋时期已经遍及中华大地。

歙砚驰名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唐开元年间,歙州猎户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地名),见到山溪里,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由此歙砚始闻天下。歙砚作为御赐品,始于唐末。《清异录》载,“开平二年(908),梁太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薛贻‘宝相枝’各二十,龙鳞月砚各一。‘宝相枝’斑竹笔管也。……鳞石纹似之,月砚形象之,歙产也”。到南唐时期,后主李煜视歙砚为“天下之冠”,第一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小微为“砚务官”派石工周全之,专门搜集佳石为宫中造砚。由于国家的重视,歙州一带的制砚业就更为兴旺了,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督采歙石,算得上是破天荒的盛举。可以说,这是歙砚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到了宋代,歙砚进入大发展时期。此时的歙砚雕饰线条光洁明快,整体大方浑厚。元代歙砚的形式基本上延续了宋代歙砚,没有太大的改变。而明清两代则是歙砚成为一种工艺品的重要历史阶段,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技术的日益提高为歙砚更具观赏性提供了技术保障,砚台已由朴素的实用品演变为精美的艺术品进而成为文人雅士的收藏品。新中国建国以后,从1963年起, 歙砚恢复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同时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探索歙砚石的发墨机理、歙砚石天然纹饰的成因及砚石的评价标准等,使砚材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改革开放以后,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歙砚艺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并于2006年5月20日,歙砚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