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饺子”大家并不陌生,在新旧年交替之际,我们大家都会吃饺子:沸腾的水哗哗作响,滚滚的蒸汽扑面而来,煮饺子意味着自己的事业奔腾向前、蒸蒸日上。另外过年吃饺子时,全家人都会围坐在餐桌前一同进餐,因此吃饺子还代表着阖家欢乐,幸福安康之意。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食品,其实饺子早已在千年之前就扎根于老百姓的心目当中。
关于饺子的由来自古就说法不一,而权威性比较高的说法是东汉末年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发明的。相传东汉末年时期社会环境极为动荡,内忧外患、灾难横行,时任长沙太守的“医圣”张仲景痛恨政治腐败,体恤人间疾苦,他便辞官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在他回乡的路上,看见南阳穷苦的老百姓饥寒交迫、衣不遮体,许多人因此冻坏了耳朵,张仲景目睹这一切,他痛下决心,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这年冬至他在自己的住地搭起帐篷,支起大锅,用羊肉、辣椒和切碎的祛寒药材,用面食包成一种形似耳朵样式的“饺耳”(也就是今天的饺子)下锅熬制了“祛寒娇耳汤”向穷人施药治伤。老百姓那年从冬至吃到除夕,结果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这消息一传开,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去效仿,越传越远,渐渐形成一种习俗,因此每逢冬至寒冷之际人们都会吃饺子。
其实“饺耳”被称为“饺子”是在明代时期,而且过年吃“饺子”也是在明代开始的。据《酌中志》载:''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这里就说明了此时的这种食材称为“饺子”,而且是在过年的时候吃的。而部分地区称“饺子”为“扁食”,这一称谓的来源是在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自此过年吃饺子一直传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