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对联的来历和寓意(楹联、对联、横批及匾额的相关知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30 08:34:22    

楹联、对联、横批及匾额的相关知识


一、楹联与对联


楹联和对联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


‌定义和起源‌


1.定义:楹联,又称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2.起源:楹联起源于民间的桃符,后来扩展到门框上及其他地方上的对联;对联的雏形是桃符,起源于五代时期,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楹联通常是指挂或贴在堂屋前部的柱子上的对联,也就是“楹”上的对联,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之一,俗称“对子”“对联”“楹贴”……楹联多用于春节时期,也广泛用于婚丧喜庆、名胜古迹、佛殿书院、神坛庙宇等场合。


对联则不仅用于春节,还广泛用于各种社会场合,如婚丧喜庆、茶楼酒吧、客厅门庭、企业单位、名胜古迹、佛殿书院、神坛庙宇等。‌


楹联和对联都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但楹联在结构上要求更为严格,通常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对应、词性相当、节奏相应等;对联则相对较为宽松灵活,字数和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简言之,就结构和格式而言,楹联必是对联,对联则未必是楹联。


‌文化意义‌:

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则更多地作为一种习俗和文学形式存在,体现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小结:楹联和对联的区别一一


1.楹联多用于殿堂。对联使用范围广泛,场合没有限制。


2.楹联内容限于政论、处世、哲理、家训等。对联除上述内容外,可涉及各个领域。


3.楹联为旧时贴在庙宇、寺院,殿堂的楹柱上的对联,一般为刻制,可长期存在。对联根据不同气氛而做,如:婚联,寿联,新春联等等,多为纸质,不会保留很长时间


4.楹联在表达形式上要求更高,对仗必须工整,而对联格式相对宽松。对联是楹联的俗称,两者都是讲究对仗(不仅仅“对偶”)的语句;楹联一定是对联,而且现在已泛指对联;但宽松的对联不一定是楹联。


二、楹联、对联与横批


在对横批有无的要求上,楹联与对联都相同:有的要求必有横批,有的可以无横批。这由其出现的场所决定:可使用则必用;反之,则不用。


楹联或对联为什么要有横批?一副完整的楹联或对联,应该包含上下联和横批。大门有门眉的,在喜庆的节日、乔迁、新婚,有横批的几个大字,组成一句吉祥语,这不仅对楹联或对联起画龙点睛之作用,而且能增添浓厚的洋洋喜气。


然而,在一些楼阁、庭院等场所,因为没有门头或横梁,可以不用横批。但作为楹联或对联,我们心中要有横批概念,如同一幅山水画,最后要有点睛之笔——题款,这幅画才有其艺术欣赏价值。同理,一副楹联或对联,如果没有横批,就显得缺少点什么?


横批首先要讲究平仄。在我们常见的楹联或对联中,无论单边字数多寡,少到三五七言的短联,多到几十言的长联,横批大都统统概略为四个字。“四”是偶数,组成的词有“四季发财”“四时美好”寓意好运连连的词语,所以横批约定俗成为常规的四个字。别看简单的四个字,无论古韵今声,在音节的第二、第四字上,它们一定是平仄交替,或先仄后平(辞旧迎新),或先平后仄(延年益寿),绝不会出现同为平声,或同为仄声的。


横批要画龙点睛,突出楹联或对联主题。横批如同一篇文章精彩的标题,为对楹联或对联增色而拟。横批还要高度概括上下联意,不可偏颇一方。如:“茶虽有味却无性;酒可解忧又作狂”。二者看似不搭调,但茶酒不分家,可拟“茶酒人生”的横批,全面概括并突出其主旨。


最好的横批要照顾到上下联关系,不可偏颇一方。如给徐绍泰老先生“喜”字寿的嵌名联:绍世家风臻遐久;泰安福祚享绵长。横批,绍世泰安,上下联均照应到了。


最后,横批不显山不露水为佳,以副标题不与正标题发生冲突为原则,尽量不出现重复字词。横批提炼出来后,既要有上下联的含义,又要不留痕迹,这才是高手;而如用上暗喻、比拟等手法,更是奇才。如李先表老先生八十大寿的嵌名联:先盈紫气嘉福祉;表羡祥云懿寿辰。为配合这副寿联,在“寿”字的中堂上方,书写着“南山东海”横批,没有明显的“福”“寿”二字,但有喻添寿添福的美意。这是作对联的最高境界,需要我们一生为之辛劳。这里,难在知典化典,古为今用。


三、横批与匾颜


横批与匾额易混,但二者完全不同。以上谈及,横批是楹联或对联的概括和点睛之笔,与楹联或对联的内容主旨紧密关联,常用四字词语,一定横刻或横写。匾额内容通常为建筑物的名称或某种歌颂性文字或警示性文字等,都与楹联或对联毫无关联。匾额多为后期制作张挂在建筑物上的块状或条状物品。


横批


匾额


“匾额”为模糊笼统的说法,实际上“匾”“额”有别。关于匾额,有几种说法:


1.从文字功能上看,“匾”和“额”曾是两个概念。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故匾是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门户之文,如顺治皇帝御笔亲题乾清宫牌匾的“正大光明”(见以上图片)、 康熙题避暑山庄正殿的“澹泊敬诚”、北京孔庙的“万世师表”,雍正题曲阜孔府孔庙的“生民未有”、养心殿的“中正仁和”“勤政亲贤”,乾隆题太和殿正中的“建极绥猷”匾以及史上流传的“明镜高悬”“公正廉明”“制怒”“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诸多匾额,都彰显了治国者或文人所尊奉的道德、准则和对圣贤的赞美,以寄托情感,或为鉴自警,或昭示后人。



2.“额”,本义指额头,脑门,《辞源》另一解作“ 店铺或厅堂正面和顶部挂的有字的板”。南朝宋羊欣《笔阵图》云:“……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由此可见,题额就是门屏上的题字,与对联毫不相关。因为无论是萧何题额还是羊欣著《笔阵图》时,对联还未问世。


悬于门屏上的牌额,一般用于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如“滕王阁”“长生殿” “望月亭” “望江楼”等楼堂殿阁的名称、“同仁堂” “老凤祥”“荣宝斋”“狗不理”等商家字号的名称以及“履福堂”“敬爱堂”“笃谊庭”等宅堂名称等。


3.对于匾、额的划分,虽存在不同的声音,但一般普遍认为,横写为匾,竖写为额,或者说额为竖式的匾,即斗状匾。这种“匾”在唐朝左右大量存在,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建筑屋檐与门楣之间的距离较长,竖式的额更能够突显出建筑的气势。唐代以后,随着建筑形式的变化,屋檐与门楣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减,“匾”开始更多的向横向发展,这样更能适应建筑的美感,曾经盛极一时的“额”则更多出现在宫殿等高大建筑上。


故宫“中正仁和”匾


故宫“勤政殿”额


顺便提及,“牌”多指代招牌,这个招牌不仅包含一般商户门前悬挂的条牌,还包括路牌、仪仗牌等。


古代官员出行提示旁人的“回避”的牌

相关文章